題飛來寺圖

中宿禪林幾度過,跏趺石上訪彌陀。 門開山色荊衡盡,峽束江流駱越多。 翡翠經春棲枳棘,獮猴深夜掛藤蘿。 遊人獨把禺陽竹,爲問西來意若何。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跏趺(jiā fū):佛教徒的一種坐法,即盤腿而坐,腳背放在大腿上。
  • 彌陀:阿彌陀佛的簡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佛。
  • 荊衡:指荊山和衡山,這裏泛指山脈。
  • 駱越:古代南方的一個民族,這裏指江流被山峽所阻,如同被駱越所束縛。
  • 翡翠:一種鳥,這裏指翠鳥。
  • 枳棘(zhǐ jí):指枳樹和棘樹,泛指有刺的灌木。
  • 獮猴(xiǎn hóu):指獼猴。
  • 禺陽竹:一種竹子,這裏可能指用禺陽竹製成的手杖。

翻譯

我多次經過中宿的禪林,盤腿坐在石上拜訪彌陀。 山門敞開,山色連綿,直至荊衡山脈的盡頭, 江流被峽谷所限,彷彿被駱越所束縛。 春天,翡翠鳥棲息在枳棘之間, 深夜,獼猴懸掛在藤蘿之上。 遊人獨自攜帶着禺陽竹, 探問西來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飛來寺的所見所感,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禪意的追求和對自然的感悟。詩中「跏趺石上訪彌陀」一句,直接表達了詩人對佛教的虔誠和對禪修的嚮往。後文通過對山色、江流、鳥獸的描繪,進一步以自然之景來寓意禪理,展現了詩人深邃的內心世界和對自然與宗教的深刻理解。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禪意和哲理。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