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後妝樓爲雷雨所敗有述

遺蹤深闃寂,異代久崔嵬。 自昔瓊爲島,猶傳壁是臺。 上都荒屋社,廢閣棄山隈。 井畫多存藻,闌雕半漬苔。 凝丹隨日轉,積翠亙天開。 林殿黃圖勝,宮池太液回。 脂曾波共膩,鏡與月俱摧。 花尚窺妝發,鸞仍學舞來。 千秋餘草木,一夕逐風雷。 河嶽雲俱幻,煙霜劫有灰。 秦年驪谷在,漢日柏樑災。 不用留殷鑑,周基萬歲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闃寂(qù jì):寂靜無聲。
  • 崔嵬(cuī wéi):高大,雄偉。
  • 上都:指古代的都城。
  • 山隈(shān wēi):山的一角。
  • :水草。
  • 凝丹:指太陽。
  • 積翠:指山色。
  • 黃圖:指帝王的圖籍或都城。
  • 太液:古代宮中的大池。
  • :指女子的脂粉。
  • :指月亮。
  • :傳說中的鳳凰類神鳥。
  • 驪谷:指驪山下的谷地。
  • 柏梁:指漢代的柏梁臺。

翻譯

遺留下來的蹤跡深藏在寂靜之中,經歷了不同的時代,它依然高大雄偉。自古以來,這裏曾是瓊島,至今仍傳說牆壁是臺。古老的都城荒廢了,廢棄的樓閣在山的一角。井中還保存着水草,欄杆上的雕刻半被青苔覆蓋。太陽隨着時間的流轉而變化,山色連綿不斷。林中的宮殿曾是帝王的勝地,宮中的池塘迴繞着太液池。女子的脂粉與水波一樣細膩,月亮與鏡子一同被摧毀。花兒依然窺視着妝發,神鳥鸞仍在學習舞蹈。千年的草木,一夜之間隨着風雷消逝。山河與雲霧都變得虛幻,煙霜中留下了劫難的灰燼。秦朝的驪山谷地依然存在,漢代的柏梁臺卻遭受了災難。不需要留下殷鑑,周朝的基業已經萬年培育。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遺蹟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變遷。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瓊島」、「壁臺」、「廢閣」等,勾勒出一幅古老而神祕的畫面。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如「凝丹隨日轉」、「積翠亙天開」,增強了詩歌的意境美。最後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提及,如「秦年驪谷在」、「漢日柏梁災」,表達了對歷史長河中王朝興衰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對歷史的沉思和對自然美的讚美。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