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發酆都東下

· 蘇葵
灩澦江深亦畏途,行人春盡下酆都。 蒼煙飛翠迷旌旆,白雨跳珠上舳艫。 周政以來皆大學,虞官之後少司徒。 辭章卻愧閒陶冶,試問青山笑客無。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灩澦(yàn yù):亦作「灩澦堆」,爲長江瞿塘峽口的險灘。
  • 旌旆(jīng pèi):旗幟的總稱。
  • 舳艫(zhú lú):指首尾銜接的船隻。

翻譯

灩澦江水深得讓人害怕,也算是艱險的路途,春天將盡的時候,行人從酆都往東出發。 蒼茫的煙霧中翠綠的景色讓人迷醉,旗幟在其中若隱若現,白色的雨點像跳動的珍珠般落在船隻上。 從周代的政令施行以來,這裏都重視高深的學問,掌管山澤的官員之後,少了主管教化的司徒。 我在詩詞文章方面自覺慚愧,沒有好好磨練,試問青山會不會嘲笑我這個過客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東下途中的所見所感。首聯點明行程,寫出了路途的艱險和出行的時間。頷聯通過對景色的描寫,「蒼煙飛翠」「白雨跳珠」,營造出一種迷濛而富有動態的畫面。頸聯則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提及此地對學問的重視以及某些官職的變化,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尾聯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文學造詣的反思,以一種詼諧的方式問青山是否會嘲笑自己,表現出詩人的自嘲和自省。整首詩意境獨特,語言優美,將旅途的景象、歷史的思考和個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蘇葵

明廣東順德人,字伯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以翰林編修升江西提學僉事。性耿介,不諂附權貴。爲太監董讓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諸生百人擁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書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劍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