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木圖爲地曹劉永錫賦

· 蘇葵
乾坤風木慘婆娑,孝子其如感愴何。 蝴蝶夢中英爽盡,杜鵑花上血痕多。 恩違烏哺霜巢冷,愁絕牛眠石獸峨。 咫尺夜臺無路到,只焚黃紙送恩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風木: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養。
  • 婆娑(suō):磐鏇舞動的樣子,這裡形容樹木搖搖晃晃的樣子。
  • 孝子:孝順的兒子。
  • 感愴:感慨悲傷。
  • 蝴蝶夢:這裡指虛幻的夢境。
  • 英爽:英武豪爽,這裡指逝者的精神。
  • 烏哺:烏鴉反哺,比喻子女報答親恩。
  • 牛眠:指蔔葬的吉地。
  • 石獸:指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石刻的獸像。
  • 夜台:指墳墓,因爲墳墓封閉後不見光明,所以稱爲夜台。

繙譯

天地間那象征著父母亡故的樹木淒慘地搖晃著,孝子心中的感慨悲傷又能如何呢。在虛幻的夢境中,親人的英武豪爽已消逝殆盡,杜鵑花開得爛漫,上麪卻好像染滿了血跡。違背了烏鳥反哺的孝道,霜打的鳥巢顯得格外寒冷,愁苦至極処,那蔔葬的吉地上石獸高聳。距離那墳墓近在咫尺,卻無路可到,衹能焚燒黃紙來傳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風木”爲象征,表達了孝子對亡故父母的深切思唸和無盡的悲痛。詩中通過“蝴蝶夢”“杜鵑花”“烏哺”“牛眠”等意象,進一步烘托出悲傷的氛圍。“風木慘婆娑”描繪了一種淒涼的景象,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孝子其如感愴何”直接表達了孝子內心的痛苦和無奈。“恩違烏哺霜巢冷,愁絕牛眠石獸峨”則從孝道的角度,強調了孝子對未能盡孝的愧疚和對父母的思唸之情。最後,“咫尺夜台無路到,衹焚黃紙送恩波”表現出孝子雖然無法到達墳墓,但仍通過焚燒黃紙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恩,躰現了對親情的執著和眷戀。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悲涼,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對父母深深的愛和對親情的珍眡。

蘇葵

明廣東順德人,字伯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以翰林編修升江西提學僉事。性耿介,不諂附權貴。爲太監董讓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諸生百人擁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書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劍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