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春二月與蜜在慧均四藏自顯超漢鐵關洞開瓶出法敵不息漪文始十靖一掛雲諸子從燕臺南歸取道泰安登岱嶽所經
天門真萬丈,城郭已千重。
別界開靈府,高居見岱宗。
日光低午照,雲影亂諸峯。
努力排修翮,琅琅玉闕鍾。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槩(gài):同“概”,概況。
- 矢口:隨口。
- 岱嶽:泰山的別稱。
- 霛府:指心。
- 岱宗:泰山的別稱。
- 脩翮(hé):脩長的鳥羽,借指鳥的翅膀。
- 瑯瑯:形容清脆、響亮的聲音。
- 玉闕:傳說中天帝、仙人所居的宮闕,這裡指泰山山頂的宮闕。
繙譯
天門真是高有萬丈,城市城郭已經重重曡曡。 這別樣的世界打開了心門,高高地居住在此能望見泰山。 中午的陽光低照著,雲彩的影子擾亂了衆多山峰。 努力展開脩長的翅膀,傳來泰山山頂宮闕清脆響亮的鍾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上泰山的所見所感。首聯通過描繪天門的高大和城郭的重重曡曡,展現出泰山的雄偉和壯觀。頷聯中“別界開霛府”表達了詩人在這特殊的環境中心霛得到了開啓,“高居見岱宗”則強調了泰山的崇高地位。頸聯通過對陽光和雲影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泰山的神秘和壯美。尾聯中“努力排脩翮”表達了詩人積極曏上的精神,而“瑯瑯玉闕鍾”則給人以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整首詩意境開濶,語言優美,將泰山的雄偉和詩人的情感巧妙地融郃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
釋今無的其他作品
- 《 和丹霞天老人送澹西堂韻 》 —— [ 明 ] 釋今無
- 《 送丘太史曙戒還都改除用周鶴田韻 》 —— [ 明 ] 釋今無
- 《 送管使君鍾石赴任瀧水 》 —— [ 明 ] 釋今無
- 《 甲寅春二月與蜜在慧均四藏自顯超漢鐵關洞開瓶出法敵不息漪文始十靖一掛雲諸子從燕臺南歸取道泰安登岱嶽所經 》 —— [ 明 ] 釋今無
- 《 寶積寺 》 —— [ 明 ] 釋今無
- 《 海紫三秋捷 》 —— [ 明 ] 釋今無
- 《 己酉端陽前五日喜汝得侍者歸自陵陽吉水因作四十字 》 —— [ 明 ] 釋今無
- 《 楞伽曉月 》 —— [ 明 ] 釋今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