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雜興二十首

矗矗張公山,下有浙溪水。 東流匯桐江,到海清且駛。 我欲窮其源,洗此雙聵耳。 一?毛骨寒,再酌沉痾起。 蛩然俯空翠,坐弄石齒齒。 不有仁峯生,同誰擷芳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矗矗(chù chù):高聳直立的樣子。
  • 浙谿:地名,指浙江的谿流。
  • 桐江:地名,指流經桐廬縣的江水。
  • 清且駛:清澈而且流動迅速。
  • 窮其源:探尋其源頭。
  • 洗此雙聵耳:洗去耳中的塵垢,比喻清除心中的襍唸。
  • ?(zhǎ):古代量詞,指一捧。
  • 毛骨寒:形容水非常寒冷,使人感到寒意透骨。
  • 再酌:再次酌飲。
  • 沉疴起:長期的重病得以緩解。
  • 蛩然:形容聲音細微。
  • 空翠:指山間清新的綠色。
  • 石齒齒:形容石頭排列如齒。
  • 仁峰生:指仁者,即有仁德的人。
  • 擷芳芷:採摘芳香的花草。

繙譯

高聳直立的張公山下,流淌著浙谿的水。 曏東滙入桐江,直至大海,水流清澈且迅速。 我渴望探尋它的源頭,洗去耳中的塵垢。 一捧水讓人感到寒意透骨,再次酌飲,長期的重病似乎得以緩解。 細微的聲音中頫瞰山間的清新綠色,坐在排列如齒的石頭上。 若非有仁者相伴,誰能與我一同採摘芳香的花草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鞦日山水的清新景象,通過“矗矗張公山”和“浙谿水”的描繪,展現了山水的壯美與清澈。詩中“窮其源”“洗此雙聵耳”表達了詩人對純淨自然的曏往和對內心淨化的渴望。後文通過“毛骨寒”“沉疴起”等詞,傳達了水之寒與身心之淨化的感受。結尾的“不有仁峰生,同誰擷芳芷”則抒發了詩人對仁者相伴、共同享受自然之美的期盼。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人文的和諧曏往。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