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次兒天敘寄兩弟五首其一

· 顧清
十年住京國,日與憂患隨。 逢人得家信,十書九攢眉。 芝蘭日以瘁,荊棘日以肥。 宿累本在我,餘殃及吾兒。 種樹已結子,養雛已能飛。 一朝委塵土,煩冤當告誰。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京國:京城,國都。(「京」讀作「jīng」)
  • 攢眉:皺眉。
  • 芝蘭:香草,比喻優秀的子弟。
  • :憔悴,枯萎。(「瘁」讀作「cuì」)
  • 宿累:長久以來的牽累。

翻譯

在京城居住了十年,每天都伴隨着憂愁和患難。碰到旁人得到家信,十封中有九封都讓我皺起眉頭。優秀的子弟一天天變得憔悴,而艱難險惡卻一天天滋長。長久以來的牽累本在於我,剩餘的災禍卻波及到了我的兒子。種下的樹已經結出了果實,養育的幼鳥已經能夠飛翔。可突然間都委身於塵土之中,滿心的冤屈又應當向誰訴說呢。

賞析

這首詩以沉痛的筆觸,表達了詩人對兒子離世的悲痛和對命運的無奈。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在京城生活的艱難和憂患不斷。「逢人得家信,十書九攢眉」,通過對收到家信時的表情描寫,進一步烘托出內心的愁苦。「芝蘭日以瘁,荊棘日以肥」,用芝蘭和荊棘的對比,象徵着美好事物的衰敗和艱難環境的惡化,也暗示了詩人家庭的不幸。「宿累本在我,餘殃及吾兒」,詩人將兒子的不幸歸咎於自己,體現了深深的自責。最後幾句,詩人描述了兒子本已有所成就,卻突然離世的悲慘現實,以及自己無處訴說冤屈的痛苦。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充滿了對兒子的思念和對命運的悲憤之情。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