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越國相思楚水涯,江蘺如箭柳如絲。 雲迷巫峽神娥去,水綠湘潭帝子悲。 漢苑蘭生人已寂,洞庭木落雁先知。 佩蘅誰向芳洲遠,寥落靈均一帙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越國:古代越國地區,古越族以紹興爲核心建立越國。這裏泛指古代東南沿海一帶。越(yuè)
  • 楚水涯:楚地的水邊。
  • 江蘺:一種香草。蘺(lí)
  •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
  • 神娥:指巫山神女。
  • 湘潭:地名,在今湖南省。
  • 帝子:指堯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爲妻。傳說舜死後,她們悲痛萬分,投湘水而死,成爲湘水女神。
  • 漢苑蘭生:漢代宮苑中生長着蘭草,暗指時光流逝,人事已非。
  • 洞庭:洞庭湖。
  • 木落:樹葉凋零。
  • 雁先知:大雁最先知曉季節的變化,樹葉凋零時,大雁會感知到並遷徙。
  • 佩蘅:佩戴着蘅蕪香草。蘅(héng)
  • 芳洲:水中的芳草地。
  • 寥落:寂寞,冷清。
  • 靈均:屈原的字,這裏借指屈原的作品。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均(jūn)
  • 帙辭:指書籍或詩文。帙(zhì)

翻譯

在東南沿海一帶思念着楚地的那方水岸,江蘺如箭般挺立,柳樹如絲般柔細。

雲霧瀰漫的巫峽,巫山神女已然離去,水綠如茵的湘潭,湘水女神滿是悲愁。

漢代宮苑中的蘭草生長,而人已寂靜無聲,洞庭湖的樹葉凋零,大雁最先知曉。

佩戴着蘅蕪香草的人向着那遙遠的芳洲前行,冷清的唯有屈原那一部傳世的辭章。

賞析

這首詩以相思之情爲線索,通過描繪越國、楚水、巫峽、湘潭、漢苑、洞庭等地的景象,傳達出一種悠遠、深沉的情感。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江蘺、柳絲、雲、神娥、帝子、蘭、木、雁等,營造出一種迷離、哀怨的意境。

首聯以越國和楚水涯相對,點明相思的地點和對象,江蘺和柳絲的描寫則增添了畫面的美感。頷聯通過巫峽神娥的離去和湘潭帝子的悲愁,進一步烘托出哀怨的氛圍。頸聯中漢苑蘭生與人的寂然形成對比,洞庭木落與雁的先知形成反差,體現出時光的流轉和生命的無常。尾聯中佩蘅之人走向芳洲的遙遠,以及靈均一帙辭的寥落,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對往昔的懷念。

整首詩意境優美,情感細膩,用典貼切,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釋今沼

今沼(一六二一--一六六五),字鐵機。番禺人。天然禪師族侄。原姓曾,名煒,字自昭。諸生。明桂王永曆十二年(一六五八)迎天然老人返雷峯。十四年開戒,與石鑑禪師同日受具,命司記室,尋升按雲堂。隨杖居東官芥庵,益自淬勵。一夕坐亡,卒年四十五。有全集行世。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九有傳。 ► 1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