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歌贈王九如

君不見竹林之下高韻長,高陽徒侶當年亦復氣鏘鏘。 更有廬山谷,醉石之上陶元亮。偃蹇骯髒並閒雅,胸中筆底汪汪乎不可一世而跌宕。 嶺南鼻飲有古風榴花香,況乃產乎王生之故鄉。 醁酃雖美不足嘗,不足嘗鄉中之物澆中腸。錦心繡口成文章,眼底青雲看可上。 手中綵筆人莫當,吾將欲與王生招隱泉,三生石上恣商量。 使汝一杯兮,乃知乎曏者八人之膏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榴花:石榴花。
  • 高韻:高雅的音韻或風度。
  • 高陽徒侶:指好飲酒的人,這裏指志同道合、豪放不羈的人。(「陽」讀音:yáng)
  • 鏘鏘(qiāng qiāng):形容人或物的聲音響亮有力,這裏表示氣概不凡。
  • 廬山谷:廬山的山谷。
  • 醉石:據傳是陶淵明醉酒後躺臥的石頭。
  • 陶元亮:即陶淵明,字元亮。
  • 偃蹇(yǎn jiǎn):高聳,引申爲驕傲,傲慢。
  • 骯髒(āng zāng):在這裏讀(kǎng zǎng),意爲剛直,不屈不撓。
  • 閒雅:同「閒雅」,指舉止文雅。
  • 汪汪:形容水寬廣的樣子,這裏形容人的胸懷寬廣或文章氣勢磅礴。
  • 跌宕(diē dàng):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這裏指人的性格灑脫不拘束或文章風格豪放自由。
  • 鼻飲:用鼻飲水,是古代嶺南地區的一種習俗。
  • 醁酃(lù líng):美酒名。
  • 綵筆:即彩筆,比喻有寫作才華。
  • 招隱泉:一處名勝古蹟,常爲文人墨客隱居之地。
  • 三生石:傳說中代表前世、今生、來世的石頭,常被用來象徵因緣前定。
  • 膏肓(gāo huāng):古代醫學中稱心臟下部爲膏,隔膜爲肓。這裏指人的要害或隱疾,也可引申爲難以改變的習慣或觀念。

翻譯

你難道沒有看到竹林之下那種高雅的風度長久存在,當年高陽酒徒們的同伴也是氣概不凡、聲音響亮。 還有廬山的山谷中,那醉石之上有陶元亮。他傲慢而剛直,同時又舉止文雅,他的心中和筆下氣勢磅礴,簡直不可一世且灑脫豪放。 嶺南地區有鼻飲的古風,還有石榴花的香氣,何況這是產生在王先生你的故鄉呢。 醁酃這樣的美酒雖然美味,但也不值得品嚐,因爲比不上故鄉的東西能滋潤內心。你有着錦心繡口能成就好文章,看起來似乎能夠平步青雲。 你手中的彩筆沒有人能夠比得上,我想要和王生你前往招隱泉,在三生石上盡情地商量探討。 讓你飲下這一杯酒啊,你就會明白以前那些人的問題所在。

賞析

這首詩以榴花爲引,通過列舉竹林之下的高韻之士、廬山谷醉石上的陶元亮等,展現出一種高雅、豪放的氣質。詩中強調了故鄉之物對心靈的滋潤作用,以及王九如的才華和潛力。作者認爲王九如有如錦心繡口,文章出色,有望青雲直上,表達了對他的讚美和期望。同時,詩中提到欲與王九如在招隱泉和三生石上商量,增添了一種超脫塵世、追求高遠的意味。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開闊,用典自然,將對人物的讚美與對人生的思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