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未齋席上次趙類庵韻

· 顧清
合有新詩記此朝,好天良會故人招。 千門華月春如盎,三日東風凍已消。 銀甕酒香分錦荔,綵屏燈影亂虹橋。 只應不及雙龍輦,飛上鰲山聽鳳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元夕: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夜或燈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 齋席:祭祀的席位。
  • 趙類庵:人名。
  • 如盎(àng):像盎一樣。盎,古代的一種盆,腹大口小。
  • 銀甕:銀質的盛酒器。
  • 錦荔:精美的荔枝。
  • 綵屏:彩色的屏風。
  • 虹橋:這裏指形狀如彩虹的橋。
  • 雙龍輦(niǎn):皇帝乘坐的車。輦,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車子,後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
  • 鰲(áo)山:古時元宵節造的燈山,上面佈置各種彩燈,因爲像傳說中的巨鰲形狀而得名。

翻譯

應當有新的詩作來記錄這個早晨,天氣晴朗,好朋友邀請我來相聚。千家萬戶中,明月的光輝如同盎中裝滿的光華,連續三日的東風已經讓寒意消散。銀質的酒甕中飄出美酒的香氣,大家分享着精美的荔枝,彩色屏風的燈光映照得如彩虹般的橋影紛亂。只可惜我不能像皇帝的車駕那樣,飛到鰲山上去聽那美妙的鳳簫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元宵節時的熱鬧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首聯交代了寫詩的緣由,是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裏,應故人之邀而作。頷聯通過描寫明月和東風,展現了春天的氣息和溫暖。頸聯則着重描寫了酒宴上的情景,銀甕中的美酒和錦荔,以及彩屏燈影下的虹橋,都營造出了歡樂的氛圍。尾聯通過與皇帝的車駕對比,表達了一絲遺憾,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元宵節的盛況。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歡快,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節的喜慶和人們的愉悅心情。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