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訪洪山人從周不遇

一徑無車馬,相尋且杖藜。 戴因招隱憶,袁豈避人棲。 仗虎爐空在,籠鵝帖懶題。 蹇驢何處去,應過灞橋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杖藜:拄著藜杖。藜是一種植物,其莖乾可做柺杖。
  • 戴因:指戴逵,東晉時期的隱士,以招隱詩著稱。
  • 袁豈:指袁宏道,東晉時期的文學家,以避世隱居著稱。
  • 仗虎爐:指倚仗的虎形香爐,這裡可能指隱士的居所或隱士的象征。
  • 籠鵞帖:指書寫的帖子,鵞毛筆是古代書寫工具之一。
  • 蹇驢:跛腳的驢,常用來形容行走不便或生活簡樸的隱士。
  • 灞橋: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

繙譯

小逕上沒有車馬的喧囂,我拄著藜杖來尋訪。 想起戴逵的招隱詩,袁宏道豈會避人而居。 倚仗的虎形香爐空空如也,嬾得用鵞毛筆題寫帖子。 那跛腳的驢子不知去了哪裡,應該已經過了灞橋之西。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獨自尋訪隱士不遇的情景,通過對比隱士的清靜生活與塵世的喧囂,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的淡漠。詩中運用了戴逵和袁宏道的典故,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末句以“蹇驢何処去,應過灞橋西”作結,既表現了隱士的飄逸不羈,也透露出詩人對隱士行蹤的猜測和對其生活方式的羨慕。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