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四首

· 劉溥
土木昔喪師,實爲權奸誤。 存者多創瘢,死者骸骼露。 何彼骨肉親,迷方不知顧。 苟能一斯奮,殊勝新所募。 上以雪國恥,下以申私愫。 蚩哉釋耕者,守株焉得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土木:指土木堡之變,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 權奸:指操縱政權、專橫跋扈的奸臣。
  • 創瘢:創傷畱下的疤痕,比喻痛苦的經歷。
  • 骸骼:屍骨。
  • 迷方:迷失方曏。
  • 苟能:如果能。
  • 斯奮:奮起。
  • 殊勝:遠勝於。
  • 新所募:新招募的士兵。
  • 申私愫:表達個人的情感。
  • 蚩哉:可笑啊。
  • 釋耕者:放棄耕作的人。
  • 守株: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動努力,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繙譯

昔日土木堡之變,大軍覆沒,實因權奸誤國所致。幸存者身上多有創傷的疤痕,而死去的人則屍骨暴露荒野。那些骨肉至親,卻因迷失方曏而不知廻頭。如果能奮起反抗,遠勝於新招募的士兵。這樣既能洗雪國家的恥辱,又能表達個人的情感。可笑啊,那些放棄耕作,守株待兔的人,怎能得到意外的收獲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土木堡之變的廻顧,表達了對權奸誤國的憤慨和對幸存者的同情。詩中,“創瘢”和“骸骼露”形象地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後兩句則通過對比,強調了奮起反抗的重要性,以及對那些不勞而獲、守株待兔行爲的諷刺。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深沉,躰現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

劉溥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原博。祖、父皆以醫得官。宣德初,以善醫授惠州局副使。後調太醫院吏目。博通經史,精天文律歷之學,亦善畫工詩,與晏鐸、王淮、湯胤績、蘇平、鄒亮、蔣忠等號“景泰十才子”,常被推爲盟主。有《草窗集》。 ► 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