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牆上蒿行

· 劉基
牆上蒿,方春擢秀何芃芃。炎天六月旱無雨,枝葉枯死隨飄風。 世情翻覆不可擬,人生有身莫依倚。君不見樊將軍,一朝函首西入秦。 又不見劉越石,仰天長歌握中璧。三士自殘因二桃,子胥終棄吳江濤。 世人見機苦不蚤,何不看取牆上蒿。
拼音

所属合集

#桃子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擢秀:生長茂盛。
  • 芃芃(péng péng):形容植物茂盛。
  • 函首:用盒子裝著頭顱。
  • 劉越石:即劉琨,晉代著名將領。
  • 握中璧:指手中握有玉璧,比喻掌握重要權力。
  • 三士自殘因二桃:出自《史記·滑稽列傳》,指晏子使楚時,楚王設侷讓齊國三士因爭二桃而自相殘殺。
  • 子胥:即伍子胥,春鞦時期吳國大夫。

繙譯

牆上的蒿草,在春天生長得多麽茂盛。到了炎熱的六月,天旱無雨,它的枝葉枯死,隨風飄散。 世間的情勢變化無常,不可預測,人生在世,不要過分依賴他人。你沒看見樊將軍,一朝之間頭顱被裝入盒子送往西方的秦國。 又沒看見劉越石,他仰天長歌,手中握著象征權力的玉璧。三個勇士因爲爭奪兩個桃子而自相殘殺,子胥最終被吳國拋棄,死於江濤之中。 世人如果不能及早看清形勢,爲何不看看牆上的蒿草,它的命運就是最好的教訓。

賞析

這首詩通過牆上蒿草的命運,比喻了人生的無常和世態的炎涼。詩人以蒿草的春生夏枯爲喻,警示人們不要過分依賴他人,要自立自強。詩中列擧了歷史上的幾個典故,如樊將軍、劉越石、三士爭桃、子胥之死,都是爲了強調人生的不可預測和世事的變幻莫測。最後,詩人以蒿草爲鋻,勸誡世人要及早看清形勢,不要重蹈覆轍。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性和警示性。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