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中諸公懷予遊羅浮歸而奉答

名山期獨往,採藥不同君。 夜聽羅浮雨,心搖桂水雲。 風塵終自遠,鸞鶴可爲羣。 惟有東林社,齋鍾詎復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羅浮:山名,在廣東省東江北岸。(「羅」讀音:「luó」,「浮」讀音:「fú」)
  • 桂水:河流名,在湖南桂陽縣。(「桂」讀音:「guì」)
  • 鸞鶴:常用來象徵祥瑞,也常用來比喻仙人的坐騎或仙人。(「鸞」讀音:「luán」,「鶴」讀音:「hè」)
  • 東林社:佛教淨土宗初祖慧遠曾在廬山東林寺與僧俗十八賢結社唸佛,此處東林社可能借此典故,表達一種超脫塵俗的理想境地。(「東林」讀音:「dōng lín」)
  • 齋鍾:寺廟裏報齋時的鐘鼓聲。(「齋」讀音:「zhāi」)

翻譯

我期望獨自前往名山,無法與您一同去採藥。夜晚傾聽着羅浮山的雨聲,我的心隨着桂水的雲霧飄蕩。塵世的紛擾終究會遠去,也許能與仙人的坐騎爲伴。只是那東林社般的理想境地,寺廟裏報齋的鐘鼓聲難道還能再聽到嗎?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獨自遊歷名山的嚮往以及對超脫塵世的追求。詩的開頭表明詩人希望獨自前往羅浮山採藥,體現了他對獨立探索的渴望。「夜聽羅浮雨,心搖桂水雲」,通過聽覺和想象,將羅浮山的雨和桂水的雲聯繫起來,營造出一種悠遠、空靈的意境,也表現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和對遠方的嚮往。「風塵終自遠,鸞鶴可爲羣」,表達了詩人對擺脫塵世紛擾、追求高潔境界的期望,認爲自己最終能夠遠離世俗的煩惱,與祥瑞的鸞鶴爲伴,暗示了詩人對超凡脫俗生活的嚮往。最後兩句則流露出對理想境地的憧憬和對塵世的一絲無奈,東林社代表着一種超脫塵俗的理想,而齋鐘的不聞則暗示着這種理想的難以實現。整首詩意境優美,情感真摯,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