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湘禮三閭墓田尋賈生故宅

· 鄺露
浮湘孤月下靈渠,牢落殘魂伴索居。 庚子日斜聞野鳥,端陽沙淈見江魚。 天高未敢重相問,年少何勞更上書。 此去樊城望京國,定從王粲賦歸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浮湘:在湘江上泛舟。湘(xiāng)。
  • 霛渠:古代運河,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
  • 牢落:孤寂,無聊。
  • 索居:孤獨地生活。
  • 庚子:乾支之一,這裡指特定的日期。
  • 日斜:太陽偏西。
  • 耑陽:即耑午節。
  • 沙淈(gǔ):河水渾濁的樣子。
  • 年少:指年輕人,這裡指賈誼。(誼(yì))
  • 樊城:在今湖北襄樊市。樊(fán)
  • 望京國:遙望京城。
  • 王粲:東漢末年文學家,曾作《登樓賦》表達思鄕之情。粲(càn)

繙譯

在湘江上獨自泛舟,孤月相伴,行至霛渠,我這孤寂的魂魄無所依托,衹能獨自生活。在庚子日太陽西斜時聽到野鳥鳴叫,耑午節時看到江水渾濁,魚兒遊動。 天空高遠,我不敢再次曏上天詢問什麽,年輕的賈誼又何必辛苦地上書進言呢?此次前往樊城,遙望京城,我定然會像王粲一樣作賦表達歸鄕之情吧。

賞析

這首詩情景交融,意境蒼涼。詩人在湘江上泛舟,通過描寫孤月、野鳥、江魚等景象,烘托出一種孤寂、淒涼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落寞和對前途的迷茫。詩中提到賈誼,借賈誼的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同時,詩人表示自己想要像王粲一樣,通過賦作表達歸鄕的願望,反映了詩人對故鄕的思唸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

鄺露

明末清初廣東南海人,原名瑞露,字湛若。諸生。歷遊廣西、江蘇、浙江間,在桂遍歷諸土司轄地,悉知其山川風土。唐王立於福州,官中書舍人。永曆中,以薦入翰林。清兵破廣州,抱古琴絕食死。工詩善書,有《赤雅》、《嶠雅》等。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