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謠

番薯種自番邦來,功均粒食亦奇哉;島人充飧兼釀酒,奴視山藥與芋魁。 根蔓莖葉皆可啖,歲凶直能救天災;奈何苦歲又苦兵,遍地薯空不留荄。 島人泣訴主將前,反嗔細事浪喧豗;加之責罰罄其財,萬家飢死孰肯哀! 嗚呼!萬家飢死孰肯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番邦:古代指外國,這裏指海外的國家。
  • 功均粒食:功勞和糧食相當,意指番薯的貢獻巨大,堪比主要糧食作物。
  • :晚飯,此處指日常飲食。
  • 釀酒:用番薯製作酒。
  • 奴視:像對待奴隸一樣看待,此處指番薯被視爲普通的食物。
  • 山藥芋魁:都是古代常見的根莖類食物,地位相近。
  • 根蔓莖葉皆可啖:番薯的根、莖、葉都可以食用。
  • 歲凶:年成不好,指荒年。
  • :簡直,直接。
  • 救天災:在災荒時起到重要作用。
  • 苛責罰罄其財:嚴厲懲罰以至於耗盡他們的財產。
  • :大聲喧譁,此處形容主將的責罵聲。
  • :植物的根部殘留。

翻譯

番薯是從海外傳來的,它的貢獻不亞於主要糧食,當地人不僅用它填飽肚子還用來釀酒,甚至把它看作是山藥和芋頭之上的。番薯的根、莖、葉都能吃,荒年裏它簡直就是救命稻草。然而,在戰亂頻繁的年份,番薯田也被搜刮一空,百姓哭着向主將申訴,卻被斥爲瑣事。更糟糕的是,他們還要遭受嚴懲,傾家蕩產,千萬人家面臨飢餓,又有誰會憐憫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番薯從海外引入後對人們生活的重要影響,尤其是在災荒和戰亂中的作用。番薯因其高產和多用途而受到推崇,但當社會動盪時,它也成爲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詩人通過島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社會不公和戰爭帶來的苦難,表達了對無辜百姓命運的深深同情。詩中"萬家飢死孰肯哀"的感嘆,更是對那個時代人民疾苦的深刻控訴。

盧若騰

字閒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後,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台灣,勵節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惜多已散失,僅存《島噫集》一書行世。為人秉性忠貞,仁慈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有「盧菩薩」之稱。盧氏在賢厝可說是大姓氏,如今子孫已傳第十四代,現在還居住在盧氏故宅。盧氏故宅正屋為馬背式,屬於一落四櫸頭格局之金門傳統建築。故宅又稱「留庵故居」。 ► 108篇诗文

盧若騰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