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十月書事

遼陽碣石枕居庸,天府元稱百二重。 豈少衣冠扶帝輦,坐令城闕起邊烽。 投簪敢謂滄洲近,鳴劍多慚白髮慵。 早晚單于須款塞,玉門何用一丸封。
拼音

所属合集

#十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癸亥:爲干支之一,這裏指具體的年份。
  • 遼陽:古地名,今遼寧遼陽一帶。
  • 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
  • 居庸:關名,在今北京昌平西北。
  • 天府:謂土地肥沃、物產富饒之地,這裏指京城一帶。
  • 百二重:形容地勢極爲險要。
  • 衣冠:指士大夫,官員。
  • 帝輦(niǎn):皇帝的車駕。
  • 投簪(zān):丟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棄官。
  • 滄洲: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
  • 鳴劍:表示啓用武力。
  • 單于:匈奴首領的稱號,此泛指邊地少數民族首領。
  • 款塞:叩塞門,指外族前來通好。

翻譯

遼陽、碣石山和居庸關相互依靠,京城一帶本就號稱地勢險要。難道是缺少士大夫扶持皇帝的車駕嗎?卻使得城郭邊地燃起了烽火。我棄官怎敢說離隱居之地很近,雖想拔劍而起卻慚愧自己已白髮蒼蒼且身心疲憊。早晚邊地的首領應當前來通好,玉門關又何須用一個泥丸就能封住(意指邊境的安寧)。

賞析

這首詩以遼陽、碣石、居庸等地的重要地理位置開篇,強調了京城一帶的險要地勢,同時也指出了邊地烽火燃起的現實問題,暗示了國家面臨的困境。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局勢的憂慮,感慨自己雖有報國之志,卻因年老力衰而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詩人希望邊地首領能夠前來通好,實現邊境的安寧,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通過對地理和歷史的聯想,以及對自身處境的思考,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擔憂。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