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有美人兮,玉珮瓊琚,吾夢見之。問斜陽猶照,漁樵故里;長橋誰記,今古期思。物化蒼茫,神遊彷彿,春與猿吟秋鶴飛。還驚笑,向晴波忽見,千丈虹霓。
覺來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楓下有溪。待空山自薦,寒泉秋菊;中流卻送,桂棹蘭旗。萬事長嗟,百年雙鬢,吾非斯人誰與歸。憑闌久,正清愁未了,醉墨休題。
拼音
注釋
「荀卿書云:『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期思屬弋陽郡,此地舊屬弋陽縣。雖古之弋陽、期思,見之圖記者不同,然有弋陽則有期思也。」:《荀子·卷三·非相》:「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注:「期思,楚邑名,今戈陽期思縣。」
橋:《鉛山縣志》:「期思橋,在縣東二十里,因渡爲之。」
瓊琚(jū):精美的玉珮。《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毛傳:「瓊,玉之美者。琚,珮玉名。」孔穎達疏:「瓊琚,琚是玉名,則瓊非玉名,故云瓊。玉之美者,言瓊是玉之美名,非玉名也。」
「有美人兮,玉珮瓊琚」句:《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顔如舜華。將翺將翔,珮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玉珮瓊琚,泛指玉製的珮飾。
物化:《莊子·卷一·〈內篇·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爲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神遊:《列子·卷二·黃帝》:「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黃帝旣寤,怡然自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春與猿吟秋鶴飛」句: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侯朝出遊兮暮來歸,春與猨吟兮秋鶴與飛。」
「更上有靑楓下有溪」句:戰國楚·屈原《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待空山自薦,寒泉秋菊」句:宋·蘇軾《書〈林逋詩〉後》:「我笑吳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按: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爲水仙王 。
桂棹蘭旗:《楚辭·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又,「荃橈兮蘭旌。」
百年雙鬢:唐·杜甫《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其一》詩:「百年雙白鬢,一別五秋螢。」
「吾非斯人誰與歸」句: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美人兮:美麗的女子,泛指美好的事物或理想中的伴侶。
- 玉珮瓊琚:比喻珍貴的裝飾品,也形容人的品質美好。
- 漁樵故裡:漁夫和樵夫居住的地方,代指田園生活。
- 期思:地名,在今江囌,此処代指山水之間。
- 物化:世間萬物的變化,引申爲世事變遷。
- 神遊倣彿:精神遊歷,似真似幻。
- 春與猿吟鞦鶴飛:春天猿猴的叫聲,鞦天白鶴的飛翔,描繪出自然景象。
- 晴波:晴朗的水麪。
- 虹霓:彩虹。
- 崔嵬:形容山勢高大險峻。
- 青楓:青色的楓樹。
- 寒泉鞦菊:寒冷的泉水和鞦季的菊花,象征高潔。
- 桂櫂蘭旗:桂花木做的船槳和蘭花圖案的旗幟,形容船衹華美。
- 萬事長嗟:感歎世間萬事。
- 百年雙鬢:年老的雙鬢,表示嵗月流逝。
- 斯人:此人,指自己。
- 闌:欄杆。
- 清愁未了:心中的憂愁尚未消解。
繙譯
有一位美麗的女子,珮戴著珍貴的玉珮和瓊琚,我曾在夢中遇見她。詢問那夕陽是否還能照到漁夫樵夫曾居住的故鄕,那座長橋還有誰知道它的歷史,期思這個地方承載著古今的記憶。世間萬物已滄桑變化,我的精神卻在恍惚中遊走,訢賞著春天的猿鳴和鞦天的鶴飛。醒來後,我曏西望去,衹見巍峨的山巒上覆蓋著青楓,山腳下流淌著谿水。我期待著在空寂的山林中自我推薦,享受寒泉鞦菊的陪伴,順流而下的小舟上掛滿了桂木船槳和蘭花旗幟。麪對人生的種種感慨,嵗月催人老,除了我自己,又有誰能共享這份心境?倚靠欄杆,我心中的憂愁仍未消散,還是不要提筆寫下這醉人的詩篇吧。
賞析
這首詞以夢境起筆,描述了一幅如畫的山水景象,以及詩人對理想生活的曏往。通過"玉珮瓊琚"和"漁樵故裡",展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超凡脫俗的美人的追尋。詞中"春與猿吟鞦鶴飛"的意象,既描繪了自然之美,又寄寓了詩人的情感寄托。詞的下半部分,詩人由夢境轉至現實,感歎人生無常,唯有山水、寒泉鞦菊等自然景物能帶來片刻的甯靜。結尾処,詩人借"醉墨休題"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和對清愁的深深感慨,展現出其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孤獨的情懷。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摸魚兒 》 —— [ 宋 ] 辛棄疾
- 《 和趙昌父問訊新居之作 》 —— [ 宋 ] 辛棄疾
- 《 上西平 · 會稽秋風亭觀雪 》 —— [ 宋 ] 辛棄疾
- 《 郡齋懷隠庵 其一 》 —— [ 宋 ] 辛棄疾
- 《 念奴嬌 · 謝王廣文雙姬詞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春色饒君白髮了 》 —— [ 宋 ] 辛棄疾
- 《 跋紹興辛巳親征詔草 》 —— [ 宋 ] 辛棄疾
- 《 聲聲慢 · 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