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 題傅巖叟悠然閣
路入門前柳。到君家、悠然細説,淵明重九。歳晩淒其無諸葛,惟有黃花入手。更風雨、東籬依舊。陡頓南山高如許,是先生、拄杖歸來後。山不記,何年有。
是中不減康廬秀。倩西風、爲君喚起,翁能來否。鳥倦飛還平林去,雲自無心出岫。賸準備、新詩幾首。欲辨忘言當年意,慨遙遙、我去羲農久。天下事,可無酒。
拼音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金縷歌》、《風敲竹》、《賀新凉》。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爲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爲準。雙調,一百十六字,上闋五十七字,下闋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鬱,貴能各適物宜耳。
傅巖叟:宋·陳文蔚《陳克齋文集·卷十·傅講書生祠記》:「鉛(Yán)山傅巖叟,㓜親師學,肄儒業,抱負不凡,壯而欲行愛人利物之志。命與時違,抑而弗信。……時稼軒 辛公有時望,欲諷廟堂奏官之,巖叟以非其志,辭,辛不能奪。議遂寢。……巖叟雖無軒冕之榮,開徑延賔,竹深荷浄,暇時勝日,飲酒賦詩,自適其適,不知有王公之貴。豈非憂人之憂,故能樂已之樂,是不可以不書。因亦附見云。巖叟名爲棟,嘗爲鄂州州學講書。」
悠然閣:宋·陳文蔚《題傳巖叟 悠然閣·其三》詩:「悠然君之心,非古亦非今。忘言猶有詩,無絃安用琴。淵明此時意,千載無知音。但見登閣時,山高白雲深。」自註:「巖叟命名時,予適同登閣。」
門前柳: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
淵明重九:《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傳·陶潛傳〉》:「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尋陽 柴桑人也。……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又,晉·陶淵明有《九日閑居》詩。
「歳晩淒其無諸葛」句:南朝 宋·謝靈運《初發石首城》詩:「欽聖若旦暮,懷賢亦淒其。」唐·杜甫《晩登瀼(Ráng)上堂》詩:「淒其望呂葛,不復夢周孔。」宋·黃庭堅《宿舊彭澤懷陶令》詩:「歳晩以字行,更始號元亮。淒其望諸葛,骯髒猶漢相。」歳晩,廣信書院本作「晩歳」,玆從四卷本丁集。
陡頓:四卷本丁集作「斗頓」。
康廬:廬山亦名匡山,亦稱匡廬。宋人避趙匡胤諱,改爲康廬。陶淵明隱居柴桑,其地在廬山下。詩所謂「悠然見南山」者,卽指廬山言。
「鳥倦飛還平林去,雲自無心出岫。」句: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雲自,四卷本丁集作「雲肯」。
「賸準備、新詩幾首」句:宋·蘇軾《和張昌言喜雨》詩:「秋來定有豐年喜,剩作新詩準備君。」
「欲辨忘言當年意」句: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詩:「此中有眞意,欲辨已忘言。」
「慨遙遙、我去羲 農久」句: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二十》詩:「羲 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序
《賀新郎·題傅巖叟悠然閣》是宋代文人辛棄疾所作的一首詞。上闋「路入門前柳」三句,寫穿柳入門,共話淵明重九軼事。「歲晚凄其無諸葛」三句,感嘆淵明晚年雖以諸葛亮自況,卻無諸葛亮的際遇。「悠然細説」,語意雙關。下闋以悠然閣風光與匡廬幷舉,故有倩西風喚陶共遊之想。「鳥倦」三句,藉陶詩自況,謂倦於仕宦,樂於山水,惟有獻上幾首新詩。細韻「天下事」三字欲放還斂,旋以「可無酒」慨然作結,天下事不堪一提,惟有飲酒。這首詞多用陶事陶語,語義雙關,寓意頗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歲晚悽其:形容年歲已晚,景象淒涼。
- 諸葛:指諸葛亮,這裏借指濟世之才。
- 東籬:語出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借指種菊之處或菊圃,這裏隱喻隱逸的生活。
- 斗頓:頓時,突然。
- 康廬:指廬山。傳說周武王時,匡俗兄弟七人在廬山結廬而居,周威烈王派使者來訪,匡氏兄弟早已離去,僅存所住草廬,後人稱爲「康廬」。
- 倩(qìng):請,央求。
- 岫(xiù):山穴,山洞。
翻譯
門前路邊栽着柳樹。到您家後,悠然地細細訴說,談論着陶淵明在重陽節的故事。年歲已晚,深感淒涼,世間沒有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之才,只有手中的黃花聊以慰藉。再加上那風雨,東籬仍舊如昔。南山突然間變得如此高大,是先生您拄杖歸來之後的景象。這座山不知道是從何年開始存在的。
這裏的景色絲毫不遜於廬山的秀麗。我請求西風,爲您喚起傳巖叟,您能來嗎?鳥兒飛倦了回到平林中去,雲彩或許也並非有意從山穴中飄出。我已準備好幾首新的詩作。想要表達卻又不知如何言說當年的心意,感慨遙遠啊,我們距離伏羲、神農的時代已經很久了。天下之事,怎能沒有美酒相伴呢?
賞析
這首詞通過描繪傳巖叟悠然閣的景色以及詞人的感慨,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事的感慨。上闋開篇寫門前柳,引入悠然的氛圍,隨後提及陶淵明和黃花,暗示了隱逸的主題,又感慨世間缺乏濟世之才,唯有寄情自然。下闋讚美此地景色不遜於廬山,期盼友人到來,同時借鳥倦雲歸表達對閒適生活的追求,最後提到準備新詩,感慨時光久遠,天下事紛繁,唯有以酒解憂。整首詞意境清新,情感深沉,既表現了詞人對自然和隱逸的熱愛,又流露出對世事的無奈和感慨。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西江月 · 江行采石岸,戲作《漁父詞》 》 —— [ 宋 ] 辛棄疾
- 《 好事近 · 送李復州致一席上和韻 》 —— [ 宋 ] 辛棄疾
- 《 美芹十論 · 致勇第七 》 —— [ 宋 ] 辛棄疾
- 《 虞美人 · 送趙達夫 》 —— [ 宋 ] 辛棄疾
- 《 添字浣溪沙 · 三山戲作 》 —— [ 宋 ] 辛棄疾
- 《 蝶戀花 · 用前韻,送人行 》 —— [ 宋 ] 辛棄疾
- 《 新荷葉 · 再和前韻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送元濟之歸豫章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