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曉角 · 旅興

吳頭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說舊愁新恨,長亭樹、今如此! 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爲佳耳。
拼音

譯文

我坐船順流而下,轉眼便在這吳頭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說那些令人憂愁的事情,看長亭邊的大樹已經長成今天的樣子了。 我已經厭倦了宦遊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節了,風雨吹打落花,暫且住留幾日,等天氣好了再走。

注釋

旅興(xìng):在旅途中引起的興趣。《詩經·周南·關睢序》:「四曰興。」孔穎達《正義》引鄭康成注:「興者,論事於物,則興者起也。」廣信書院本無題,玆從四卷本甲集、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花菴詞選》作「惜別」。 吳頭楚尾:宋·祝穆《方輿勝覽》:「豫章之地爲楚尾吳頭。」 「長亭樹,今如此」句:與「樹猶如此」的意思相同。出自北周·庾信《枯樹賦》:「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説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爲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宦遊吾倦矣:宦場中的生活,我厭倦了。《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會梁孝王卒,相如歸,而家貧,無以自業。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長卿久宦遊不遂,而來過我。』……卓王孫聞而恥之,爲杜門不出。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遊,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奈何相辱如此!』」 玉人:容貌美麗的人。後來多以此指美人。這裏指高貴的朋友。《晉書·卷三十六·〈衞瓘傳·衞玠傳〉》:「玠字叔寶,年五歲,風神秀異。祖父瓘曰:『此兒有異於眾,顧吾年老,不見其成長耳!』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爲玉人,觀之者傾都。」 寒食:約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節前一二天。《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市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爲佳耳。」句:晉人帖語:「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爲佳爾。」

《霜天曉角·旅興》是南宋詞人辛稼軒的作品。作者坐船順流而下,看見沿途風景感慨甚多,不禁生出舊恨新愁。全詞主要抒發了詞人厭倦官場,渴望歸隱的思想感情。 上闋寫旅途中所見,舟行千里,看到長亭邊的樹木已經長大,不由想起了“舊愁新恨”。作者此時已經三十九歲,南歸也已經有十六七年了,幾十年間作者頻繁的調動職務,抗金恢復的壯志一直不能實現。這讓詞人感到十分的愁苦。因此作者在下闋中直抒胸臆,點出來主旨:我已經厭倦了這種宦遊的生涯。這分明是對自己飽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辭,作者此時又遇到了一位美女,這位美人不僅邀他共飲,而且還留他多住幾日,要他等到寒食節的風雨過了再走,順便解除旅途疲勞,這是他歸隱的想法更加強烈。 這首詞所體現的歸隱之意,還不同於辛稼軒後期詞作中的那種歸隱的心情,因爲辛稼軒只是一時的牢騷之語,他仍然對朝廷能夠振作精神、北伐復國抱有相當大的希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櫂(zhào):船槳,這裡指船。
  • 長亭:古時於道路每隔十裡設長亭,故亦稱“十裡長亭”,供行旅停息。

繙譯

地処吳地楚地的邊界,乘船一下子就行走千裡。不要說舊愁新恨,看看那長亭邊的樹,如今還是這般模樣!我對奔波宦遊已經厭倦了,佳人畱我飲酒沉醉。明天就是落花寒食節的時候,能夠暫且住下,那就是好的了。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行旅漂泊之愁。先點明身処吳楚邊界,然後以“一櫂人千裡”躰現行程之遠和漂泊之感。接著說不要再說那些愁恨,而將情感寄托於長亭之樹。下片則表達了對宦遊生涯的厭倦和對暫時停畱的渴望。“宦遊吾倦矣”直白地展露內心的疲憊,“玉人畱我醉”又有一些溫情和慰藉。最後說在落花寒食節時能住下便好,流露出一種無奈和對安定的期盼。全詞簡短但情感深沉,反映出詞人複襍的心境。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