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 題雨巖。巖類今所畫觀音補陀,巖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

補陀大士虛空,翠巖誰記飛來處。蜂房萬點,似穿如礙,玲瓏窗戸。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説春雷鼻息,是臥龍、彎環如許。不然應是,洞庭張樂,湘靈來去。我意長松,倒生陰壑,細吟風雨。竟茫茫未曉。只應白髮,是開山祖。
拼音

注釋

觀音補陀、補陀大士:觀音即觀世音之略稱,自唐初避李世民諱,故省去「世」字,菩薩名,亦稱觀自在菩薩。《妙法蓮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苦惱從生,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補陀」者,《華嚴經》謂有補陀 洛迦山,且謂係善財童子第二十八參觀音菩薩說法處。稼軒此詞題中所稱之「觀音補陀」及首句所稱之「補陀大士」,當均指觀音菩薩而言。稼軒另有賦石中觀音像之《玉樓春·琵琶亭畔多芳草》,其中亦有「補陀大士神通妙」句。蓋南宋學人多誤以補陀大士爲觀音菩薩之另一稱呼也。補陀,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俱作「普陀」。 「蜂房萬點,似穿如礙,玲瓏窗戸。」句:宋·黃庭堅《題落星寺四首·其三》詩:「蜂房各自開戸牖,處處煮茶藤一枝。」蜂房,比喩房室密集眾多。 石髓:即石鐘乳。古人用於服食。也可入藥。《晉書·卷四十九·嵇康傳》:「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餘半與康,皆凝而爲石。」南朝 梁·沈約《遊沈道士館》詩:「朋來握石髓,賓至駕輕鴻。」 桃源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按:稼軒有送元濟之歸豫章之《江神子》詞,自注:「桃源乃王氏酒壚,與濟之作別處。」 春雷鼻息:唐·韓愈《石鼎聯句》詩序:「道士倚牆,鼻息如雷鳴。」唐·元稹《八駿圖》詩:「鼻息吼春雷,蹄聲裂寒瓦。」 洞庭張樂:《莊子·卷十四·天運》:「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唐·成玄英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太湖之洞庭也。」 湘靈:戰國楚·屈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倒生:草木由下嚮上長枝葉,故稱草木為「倒生」。《淮南子·卷一·原道訓》:「秋風下霜,倒生挫傷。」東漢·高誘注:「草木首地而生,故曰『倒生』。」 開山祖:佛教語。釋氏多擇名山,建立寺觀。其始創基業者,謂之開山祖師。後來對於凡首創一宗一派者均以是稱之。

這是宋詞藝苑中不多見的一首山水遊記詞。 在中國,對大自然的贊頌,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繪,是古典詩詞創作的一箇傳統。成書於公元前六世紀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有對大自然的描繪。《文心雕龍·物色篇》:「」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爲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屈原的《天問》,對大自然提出的懷疑和質問,其想象之豐富,語言之優美,爲後世所不可企及。魏晉南北朝時代,涌現出一批山水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把祖國的山河寫得很壯美。有唐一代,詩運興隆,産生了象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其詩中有畫,描畫出自然山水之美。可是,詞作描寫山水的幾乎是鳳毛麟角。愛國詞人辛棄疾,筆下卻不乏對大自然的種種描繪,數量雖不太多,但氣象萬千,別具一番情趣和境界。這首《水龍吟》,便是其中的一篇。 這首詞作於宋淳熙十三年(1186),通篇用一問一答,否定肯定的句法,細緻而又有氣勢地描繪了雨巖洞內的壯麗的自然景色。 「補陀大士虛空,翠巖誰記飛來處?」這座「雨巖」溶洞,從它外形看,很象佛家所説的那位觀音大士,可是,她虛懷空闊,人們走進去,則別有洞天。接著,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瓏的「窗戶」,形容在溶巖洞內的所見;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笋,有的垂挂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時,洞內還隱約可以聽到「遠處」有「濤聲」陣陣。待要嚮前仔細看時,發現幽徑逶迤,地下還似有落花的香味,於是,不禁發出疑問:這是否就是當年武陵人發現的桃源路呢?這提問的結句,爲下片寫詞的立意,埋下了伏筆。 下片,作者描寫他在洞中聽到的「濤聲」:那是春雷的滾滾響動吧,還是洞中蜷伏著「彎環如許」的臥龍?要不然,或許是黃帝在洞庭之野奏樂傳來的奏鳴曲,或是《楚辭》裏描寫的那位湘夫人來到這兒翩然起舞?如果都不是的話,我想那就是在巖洞陰壑中生長著的萬傾長松,在風雨中吟詠了。 末尾,作者在歸結全篇的立意時,仰頭細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問題:那開鑿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應已是白髮蒼蒼了吧! 詞人運用神馳的想象,把遊雨巖的所見所聞,刻畫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短短一百餘字,就如同一篇遊記散文,內容宏富,含意深婉。 詩是詩人對自然的摹擬。如謝靈運,他的山水詩,是「模山範水」,是「對自然的摹擬」。其代表作如:「白雲抱幽石,綠筱媚秋漣。」(《過始寧墅》)「揚帆采石華,挂席拾海月。」(《遊赤石進帆海》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入彭蠡湖口》)謝靈運遊覽的山水很多,觀察自然景物仔細,他的山水詩,劉勰稱爲「繁富」,沈約稱爲「興會標舉」,反映了山水之美,給人以清新可愛之感,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但是,也衹是摹擬。而辛棄疾的山水詞章如這首《水龍吟》,不僅對自然觀察入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富於想象,賦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時又兼有磅礴的氣勢。這是在繼承前人藝術經驗的基礎上創製出來的,其成就則是他以前的古典山水詩人所不能比擬的。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