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兒 · 觀潮上葉丞相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望嚮天邊,潮水好似覆蓋半箇天空的白色鷗鷺一樣鋪天蓋地而來。片刻之間便聽到如攂動戰鼓般地動山搖的波濤聲,之間橫截江面的波峰如千軍萬馬驅赶著白色的山峰而來。江潮洶涌翻滾,如勇士激戰不休。吳地靑年朝朝暮暮與水爲戲,對此簡直就像是平常一樣,吳兒又怎麽會害怕著蛟龍一樣翻滾的波濤。弄潮兒在波濤中如履平地,看那紅旗翻飛,他們如同錦鱗出水,魚躍水面,踏著浪花起舞。
任憑何人,面對怒潮洶涌如巨鯨吐水一般的潮水,吳越王用箭矢射嚮潮水不過是人間的一場兒戲。連天的怒潮最終也力倦難治,緩緩東歸。常言道,伍子胥用屬鏤自刎化爲潮神遺恨千古自是因爲功名誤了千古英雄。這警示白白便宜了范蠡與西施漫遊五湖,一葉小舟悠然自得地欣賞雲蒸霞蔚的湖上景色。
注釋
摸魚兒:詞牌名。
觀潮:指觀看杭州灣的錢塘江海潮。
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錫,婺州 金華人。葉衡於淳熙元年(西元一一七四年)冬始入京拜相,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曾嚮朝廷力薦辛稼軒。此稱丞相,應該是後來追加的。《宋史·卷三百八十四·葉衡傳》:「葉衡,字夢錫,婺州 金華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有言江、淮兵籍僞濫,詔衡按視,賜以袍帶、鞍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稱得治兵之要。……知荊南、成都、建康府,除戶部尚書,除簽書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上諭執政,選使求河南,衡奏:『司諫湯邦彥有口辨,宜使金。』邦彥請對,問所以遣,既知薦出於衡,恨衡擠己,聞衡對客有訕上語,奏之,上大怒。即日罷相,責授安德軍節度副使,郴州安置。邦彥使還,果辱命,上震怒,竄之嶺南,詔衡自便,復官與祠。年六十有二薨,贈資政殿學士。」
須臾(yú):片刻。
動地鼙(pí)鼓: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鼙鼓,古代的一種戰鼓。
組練:「組甲被練」的簡稱,分別指軍士所服的兩種衣甲。《左傳·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呉,……使鄧寥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呉。」注:「組甲被練皆戰備也。組甲,漆甲成組文;被練,練袍。」宋·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詩:「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鵾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
鏖(áo)戰未收貔(pí)虎:《列子·黃帝》:「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爲前驅,鵰、鶡、鷹、鳶爲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宋·范仲淹《和運使舍人觀潮·其一》詩:「勢雄驅島嶼,聲怒戰貔貅。」鏖戰,激烈的戰鬬;貔虎,傳説中一種兇猛的野獸,這裏喩指勇猛的軍隊。
悄惯得:四卷本甲集作「誚慣得」,猶言「習以爲常」,直縱容得之意。
「悄慣得、呉兒不怕蛟龍怒。」句:宋·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首·其四》:「呉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呉兒,泛指錢塘江畔的靑年漁民。
紅旆(pèi):紅旗。旆,旗幟。
蹙:通「蹴」,踩、踏。
「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句: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觀潮》記載:「呉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略不沾濕,以此誇能。」宋·呉自牧《夢梁錄·卷四·觀潮》:「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綵旗,或小清凉傘,紅綠小傘兒,各繫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爲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宋·潘閬《酒泉子》:「弄潮兒嚮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人間兒戲千弩:《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梁 開平中,錢武肅王始築捍海塘,在候潮門外。潮水晝夜衝激,版築不就,因命強弩數百以射潮頭,又致禱胥山祠。既而潮避錢塘,東擊西陵,遂造竹器,積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宋·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首·其四》:「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白馬素車:白浪滔天的樣子。西漢·枚乘《七發》狀曲江波濤有云:「其少進也,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素車,不加修飾的馬車。
「屬鏤(zhǔ lòu)怨憤終千古」句:意謂伍子胥忠而遭禍,千古爲之怨憤。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一·〈神·伍子胥〉》:「伍子胥累諫呉王,賜屬鏤劍而死。臨終,戒其子曰:『懸吾首於南門,以觀越兵來。以鮧魚皮裹吾屍,投於江中,吾當朝暮乘潮,以觀呉之敗。』自是自海門山,潮頭洶高數百尺,越錢塘 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走百餘里。時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史記·卷三十一·呉太伯世家》:「十一年,復北伐齊。越王句踐率其眾以朝呉,厚獻遺之,呉王喜。唯子胥懼,曰:『是棄呉也。』……呉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屬其子於齊 鮑氏,還報呉王。呉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爲器。抉吾眼置之呉東門,以觀越之滅呉也。』」集注:「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乃盛以鴟夷投之江。」正義:「呉俗傳云:『子胥亡後,越從松江北開渠至橫山東北,築城伐呉。子胥乃與越軍夢,令從東南入破呉。越王即移向三江口岸,立壇殺白馬祭子胥,杯動酒盡,越乃開渠,子胥作濤,盪羅城東開入滅呉。』」屬鏤怨,四卷本及《陽春白雪》幷作「子胥冤」。
謾教得:空使得,有「白白便宜了」的意思。
陶朱:即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越國大夫范蠡,曾施美人計,獻西施於呉王夫差。滅呉後,)范蠡以爲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爲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乃裝其輕寶珠玉,……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索隱云:『以呉王殺子胥而盛以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爲號也。』)……止於陶,以爲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爲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
五湖:或指太湖,或指太湖附近的湖泊。
西子:即春秋時期美女西施。相傳謂范蠡曾獻西施於呉王。呉滅後,蠡復取西施同舟泛五湖而去。
舸:大船。
弄煙雨:指在煙雨蒙蒙的五湖上泛舟自適。
序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是宋代大詞人辛稼軒的作品。這是詠錢塘江大潮的一篇佳作。上闋寫景,著力描繪錢塘江秋潮雄偉壯觀的景象,謳歌了與大自然搏鬬的人,表現了對勇敢的蔑視狂風巨浪的“人”的贊賞,旣賦物以言情;下闋抒情,由落潮的形勢而聯想到無辜被殺的伍子胥、功成身退的范蠡,及吳越興亡的教訓,告誡當政者切莫重蹈覆轍。全詞層次清晰,章法謹嚴,氣勢收發自如,筆端神奇瑰麗,異彩紛呈。
賞析
上闋著力描繪錢塘江秋潮雄偉壯觀的景象,從側面表達了詞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首四句寫潮來時驚天動地的氣勢,先寫天空飛鳥,繼寫江面波濤。開頭四句大意説,他正看著半空翺翔的鷗鷺,刹那間便聽到如攂動戰鼓般轟鳴的波濤聲,衹見那洶涌的潮水如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滾滾而來,如激戰中奔馳的貔虎似的大隊勇士勢不可攩。這四句寫得有聲有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潮水上漲,如此駭人,似乎無人可以駕馭。然而,對江上的漁民來説,卻又因爲司空見慣,不把它當回事兒。「朝又暮」以下便寫這些「弄潮兒」嬉戲於潮水中的動人情景。這種場面旁觀者驚心動魄,這些勇士們卻自由自在,在潮水中踏著浪花歡騰舞蹈,紅旗飛揚,人像魚兒在波濤中跳躍出沒,極爲精彩壯觀。上闋寫聞名遐邇的錢塘江上潮的情景,曲盡其妙,充分歌頌了大自然的「美」和「力」,同時又謳歌了與大自然搏鬬的人,表現了對勇敢的蔑視狂風巨浪的「人」的贊賞,旣賦物以言情。
上闋詞的意境已經够開闊了,但稼軒不僅是偉大的詞人,而且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因此,此詞的藝術境界也遠不止此,面對「萬里長鯨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詞人思緒萬千,他想起後梁錢武肅王命令數百名弓弩手用箭射潮頭,企圖阻止潮水前進,情同玩笑,所以説「人間兒戲千弩」,其結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這兩句説,那滔滔的潮水盡力流瀉幷不懂得什麽事,它依舊像白馬駕著素車嚮東方奔去。「堪恨處」以下敍述傳説中白馬素車在潮頭之上的伍子胥的遭遇。「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吳王不但不采納伍子胥的意見,而且賜他「屬鏤」劍自殺,當然是遺恨千古。辛稼軒在這裏實際上是以伍子胥自喩,他想到自己光復中原的建議不被朝廷采納,而且由此引來了惡意的攻擊,受到貶謫,無法爲國家建功立業,所以下句説「功名自誤」。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説的是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建議亡國以後的事。陶朱公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便攜帶西施乘小舟隱遁於「五湖」之中。辛稼軒憶起歷史上吳、越之爭,聯想到眼前國家前途命運不堪設想,所以結尾意境極沉鬱,與此詞開頭的雄大氣魄對應來看,就可以看他無時無地不在惦念國事,觀潮,看「吳兒」戲水,本來興高采烈,但觸景傷情,他仍然無法擺脫惆悵、鬱悶。
此詞或寫景,或用典,無不生動自然。由觀潮想到令人痛心的歷史往事,想到自己的處境和國家的命運,詞人時時刻刻想著國家,他的愛國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達出來。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念奴嬌 · 重九席上 》 —— [ 宋 ] 辛棄疾
- 《 江神子 · 和陳仁和韻(其一) 》 —— [ 宋 ] 辛棄疾
- 《 永遇樂 · 檢校停雲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爲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 —— [ 宋 ] 辛棄疾
- 《 南鄉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 —— [ 宋 ] 辛棄疾
- 《 好事近 · 春意滿西湖 》 —— [ 宋 ] 辛棄疾
- 《 遊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 —— [ 宋 ] 辛棄疾
- 《 永遇樂 · 京口北固亭懷古 》 —— [ 宋 ] 辛棄疾
- 《 清平樂 · 檢校山園,書所見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