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朝歡 · 丁卯歳寄題眉山李參政石林

見説岷峨千古雪,都作岷峨山上石。君家右史老泉公,千金費盡勤收拾。一堂眞石室。空庭更與添突兀。記當時,《長編》筆硯,日日雲煙濕。 野老時逢山鬼泣。誰夜持山去難覓。有人依樣入明光,玉階之下巖巖立。琅玕無數碧。風流不數平泉物。欲重吟,靑蔥玉樹,須倩子雲筆。
拼音

所属合集

#歸朝歡

注釋

歸朝歡:柳屯田創製詞牌,《樂章集》注「夾鐘商」。辛稼軒詞有「菖蒲自蘸淸溪緑」句,名《菖蒲緑》。雙調一百四字,前後闋各九句、六仄韻。 眉山李參政:《宋史·巻三百九十八·李壁傳》:「李璧,字季章,眉之丹稜人。父燾,典國史。壁少英悟,日誦萬餘言,屬辭精博,周必大見其文,異之曰:『此謫仙才也。』孝宗嘗問燾:『卿諸子孰可用?』燾以璧對。以父任入官,後登進士第。召試,爲正字。」又《宋史·巻二百十三·宰輔表》:「(開禧)二年丙寅,七月癸卯,李壁自禮部尚書除參知政事。……三年丁卯,十一月甲戌,李壁罷參知政事。」 石林:李季章眉山宅第堂名。宋·陸放翁《劍南詩稿·巻六十二》有乙丑《寄題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詩一首,有句云:「侍郎筑堂聚衆石,坐臥對之旰忘食。千金博取直易爾,要是尤物歸精識。」按:據詞中語意,石林堂上衆石應爲季章父仁甫所搜聚,放翁詩則謂係季章所聚,亦不知其孰是。又,宋·程滄洲《滄洲塵缶編·巻二·〈擬騷·擬九頌〉》:「鴈湖先生李公,以嗣世之賢,爲儒林哲匠。參貳幾政,協謀鋤姦,功不自言。横遭媢嫉,賦閒歳久,學日充徳,日進旱霖,川航四海。」其第五爲《石林頌》:「胡拳拳兮石友,期歳晩兮相守。……彼平泉兮森離立,紛品第兮羅甲乙。吾何嗜兮狷介,寧與汝兮同癖。……」 岷峨:岷山在今四川松潘縣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縣西南,兩山相對如峨眉。 右史老泉公:蘇洵家有老人泉,因自號老泉。《宋史·巻三百九十八·李壁傳》:「璧父子與弟?(zhí)皆以文學知名,蜀人比之『三蘇』云。」故此詞以老泉擬李仁甫,又仁甫曾屢爲史官,故稱右史。 石室:王詔校刊本誤作「石石」。 《長編》:《宋史·巻三百九十八·李燾傳》:「李燾,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宗室曹王之後也。父中登第,知仙井監。燾甫冠,憤金仇未報,著《反正議》十四篇,皆救時大務。紹興八年,擢進士第。……燾恥讀王氏書,獨博極載籍,搜羅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倣司馬光《資治通鑑》例,斷自建隆,迄於靖康,爲編年一書,名曰《長編》。」 「誰夜持山去難覓」句:此寫浮雲遮山。《莊子·巻六·〈内篇·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宋·黃山谷《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明光:《漢官儀》:「漢尙書奏事於明光殿。」 巖巖立: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賞譽》:「王公目太尉:『巖巖清峙,壁立千仞。』」又《世説新語·容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爲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平泉物:北宋·王正甫《唐語林·巻七》:「平泉莊在洛城三十里,卉木臺榭甚佳。……周圍十餘里,臺榭百餘所,四方奇花異草與松石,靡不置其後。石上皆刻『支遁』二字,後爲人取去。其所傳鴈翅檜、珠子柏、蓮房玉蕊等,僅有存者原注:檜葉婆娑,如鴻鴈之翅。柏實皆如珠子,叢生葉上,香聞數十歩。蓮房玉蕊,毎跗萼之上,花分五朶,而實同其一房也。怪石名品甚衆,各爲洛陽城族有力者取去。有禮星石、獅子石,好事者傳玩之。」原注:「禮星石,從廣一丈,厚尺餘,上有鬥極之象。獅子石,髙三四尺,孔竅千萬,遞相通貫,如獅子,首、尾、眼、鼻皆全。」平泉爲唐宰相李朱崖在洛陽的園墅,此處切李姓。平泉,廣信書院本作「平原」,玆從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 「靑蔥玉樹,須倩子雲筆」句:西漢·揚子雲《甘泉賦》:「翠玉樹之靑蔥兮,璧馬犀之瞵㻞(lín fèn)。」注:「瞵,文貌。言以馬腦犀角飾殿之壁也。」晉·左太沖《三都賦序》:「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揚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靑蔥』,班固賦《西都》而歎『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遊海若』。假稱珍怪,以爲潤色,若斯之類,匪啻於茲。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於辭則易爲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唐·杜少陵《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詩:「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又《進雕賦表》:「臣之述作,雖不足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沈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右史:古代官名,即起居舍人。

老泉:即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

突兀:(tū wù)高聳的樣子。

長編:指編寫的長篇史書。

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

翻譯

聽說那岷山和峨眉山有千古不化的積雪。都變成了岷峨山上的石頭。你家先有擔任起居舍人的蘇洵老泉公,花費千金勤奮地收拾這些石頭。滿堂如同真正的石室。空庭之中更增添了高聳的樣子。記得那時候,長篇史書和筆硯,每天都被雲煙沾染溼潤。 鄉村老人時常遇到山鬼哭泣。是誰在夜裏把山拿走難以尋覓。有人依照那樣進入光明的朝堂,在玉階之下高高地挺立。美石無數的碧綠。風流不比如平原上的物件。想要重新吟誦,那青蔥如玉的樹木,必須依靠揚雄那樣的文筆。

賞析

這首詞主要是通過對眉山李參政石林的描繪,以及對蘇洵等的提及,展現出一種對歷史文化、文人雅士及奇特景象的感慨與讚美。詞中以「千古雪」「老泉公」等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深邃感和文化底蘊。「一堂真石室」「空庭更與添突兀」等句則生動地描繪了石林的奇妙景象。全詞既抒發了對奇特景觀與歷史人物的敬意,又隱隱透露出一種對才學與文筆的推崇。整體風格較爲豪放飄逸,語言優美且富有意境,表現出辛棄疾獨特的藝術風格。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