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

開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瓏。管絃凝碧池上,記當時、風月愁儂。翠華遠,但江南草木,煙鎖深宮。 衹爲天姿冷澹,被西風醞釀,徹骨香濃。枉學丹蕉,葉底偷染妖紅。道人取次裝束,是自家、香底家風。又怕是,爲淒涼、長在醉中。
拼音

注釋

賦紅木樨:廣信書院本作「嘲紅木樨」,玆從四卷本甲集。 木樨:即桂花,又名巖桂、月桂。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對生,多呈橢圓或長橢圓形,葉面光滑,革質,葉邊緣有鋸齒;秋季開花,花簇生於葉腋,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黃、橙紅等色,極芳香;核果成熟後爲紫黑色。常見於南方。 京師:指開封。 余兒時嘗入京師:稼軒隨祖父辛贊居汴京事。《美芹十論·總敘》:「臣之家世,受廛濟南,……大父臣贊,以族衆拙於脫身,被汙虜官,留京師,歷宿 亳,涉沂 海,非其志也。」辛啓泰《稼軒年譜》載辛贊曾知開封府。 開元盛日:開元爲唐玄宗年號。其時唐稱極盛,蓋以喩北宋 宣和盛時。唐·杜甫《憶昔二首·其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月中有桂樹,所以稱在天上栽花。這是指宣和間汴京離宮種木犀事。金·酈權《木犀》詩:「昔遊汴離宮,識此傾城姝。」其中的離宮,不知是不是指凝碧池,但作者小時遊覽中應是見過木犀。 金粟:指木犀的花蕊如金粟。 管絃凝碧池上: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別錄》:「天寶末,群賊陷兩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黃門宮嬪樂工騎士,每獲數百人,以兵仗嚴衛送於洛陽。……祿山尤致意樂工,求訪頗切,於旬日獲梨園弟子數百人。群賊因相與大會於凝碧池,宴僞官數十人,大陳御庫珍寶,羅列於前後。樂既作,梨園舊人欷歔,相對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滿以脅之,而悲不能已。樂工雷海清者,投樂器於地,西向慟哭。逆黨乃縛海清於戲馬殿,支解以示眾,聞之者莫不傷痛。王維時爲賊拘於菩提寺中,聞之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深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 「記當時、風月愁儂」句:回憶起來,當時的風景使我發愁。作者遊凝碧池時,雖衹有十一歲,但處境旣與王維相同,故感受也相彷彿。此句突出表現了作者兒時的愛國思想,和對女眞族的讎恨。 翠華遠:皇帝之旗以翠羽爲飾。此指宋徽宗、欽宗爲金人所虜北去事。 冷淡:不穠艷。唐·白居易《白牡丹》詩:「白花冷淡無人愛,亦佔芳名道料丹。」 醞釀:意即薰陶。 徹骨:入骨。 「衹爲天姿冷澹,被西風醞釀,徹骨香濃。」句:因爲木犀天生不夠穠艷,希望被西風薰陶而改變顔色,但最終改變不了深入骨髓的濃香。 丹蕉:即美人蕉。 葉底:四卷本作「葉展」。 偷染妖紅:宋·蘇軾《浣溪沙·徐州藏春閣園中》:「化工餘力染夭紅」。語本《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其一》「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閑花得少休。」是「夭紅」即「妖紅」,深紅、艷紅。 取次:即造次,作「隨便」或「草草」解。 道人取次裝束:道家的隨便裝束。道家裝是黃色的,故道人稱黃冠。《芍藥譜》:「取次妝,淡紅多葉也。色絕淡,條葉正類緋,多葉亦平頭也。」唐·薛能《黃蜀葵》詩:「嬌黃嫩綠欲題詩,盡日含毫有所思。記得玉人初病起,道家裝束厭禳時。」 是自家香底家風:宋僧釋曉瑩《羅湖野錄》載晦堂禪師爲黃庭堅説法:「太史黃公魯直元祐間,……從晦堂和尚遊。時當暑退涼生,秋香滿院。晦堂乃曰:『聞木犀香乎?』公曰:『聞。』晦堂曰:『吾無隱乎?』公欣然領解。」後以佛家「聞香悟道」爲三教教門中的典故,故借作「道人家風」。 「枉學丹蕉,葉底偷染妖紅。道人取次裝束,是自家、香底家風。」句:木犀雖然能夠從丹蕉那裏學會偷偷在葉底下染上深紅色,但卻忘了自己作爲道家門人,穿著什麽顔色的服飾衹不過是外在的裝束,而其與生俱來的香氣纔是最本質的內在。

桂樹,又名巖桂、木樨,花蕊如金粟,黃色花朵,也有紅色的。這首詞題目是嘲紅木犀,「余兒時」等句是題下的注語。作者兒時在金國的汴京,曾入凝碧池,認識木犀。詞的上闋就追憶了當時的感受。而下闋則是嘲笑紅木犀的主題。全詞雖是詠木犀詞,卻寄寓了作者深刻的民族觀念。原來北宋宣和初年,曾在汴京的離宮中移栽木犀。見《中州集·卷四》所載酈權的《木犀》詩(此詩中有「尤憐元平右前,不及附歐蘇。末路益可憐惜,例進宣和初。仙根豈易致,百死不一蘇。昔遊汴離宮,識此傾城姝」諸語)。女眞人侵佔了汴京後,成爲中原的主人,但是,在作者看來,無論他們怎樣倣效漢族的統治方式,也改變不了他們的民族本質。這首詞表面上嘲笑紅木犀雖改變了顔色,卻仍然脫離不了木犀的氣息,藉以痛斥女眞族非法入侵佔領中原的罪行。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