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春晩」:廣信書院本無題,玆從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補。
「態濃意遠」句:唐·杜甫《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眞,肌理細膩骨肉勻。」
序
此詞題爲《春晩》,實寫「閨情」。「春晩」之時,深閨女性自有難以明言的複雜情懷,但作者幷非女性,沒有高超的水平,對於那種連作者本人都難以明言的情懷是不可能寫得生動感人的。
讀完全詞,就知道作者幷未讓那位閨中人吐露情懷,而是通過精細的觀察,寫她的神態、寫她的妝束、寫她的行動,幷用富貴人家的花園、香徑、鞦韆和晩春景色層層烘託,其人已宛然在目,其心態變化,也歷歷可見。靈活地運用傳統畫法,把「以形寫心」和「以景傳情」結合起來,乃是這首小詞最突出的藝術特色。
「態濃意遠」,原是杜甫《麗人行》中的成句,用以表現麗人的姿態凝重、神情高雅,其身份也於此可見。「眉顰笑淺」,寫她雖愁也衹略皺眉頭,雖喜也衹略展笑顔,非輕浮放縱之流可比,其教養也於此可見。「薄羅衣窄絮風軟」,旣寫服妝,也寫時光。北宋詩人蔡襄《八月九日詩》:「遊人初覺秋氣凉,衣不禁風薄羅窄。」而當「絮風」輕「軟」之時,正好穿那窄窄的「薄羅衣」。「羅」那麽「薄」,「衣」那麽「窄」,其輪廓之分明,體態之輕盈,已不言而喩。徐步出閨,迎面吹來的是飄蕩著朵朵柳絮的軟風,不知她又有什麽感觸。「鬢雲欺翠卷」一句,頗難索解。如果把「翠卷」看作「欺」的賓語,那它便是一箇名詞,可是實際上幷沒名叫「翠卷」的東西。那箇「翠」字,看來也取自杜甫的《麗人行》。《麗人行》寫麗人「頭上何所有?翠爲盍葉垂鬢唇。」是説用翠玉製成的盍葉垂在鬢邊。盍葉,是婦女的一種頭飾。「鬢雲欺翠卷」就語法説,「鬢雲」是主語,「卷」是謂語,「欺翠」則是動賓結構的狀語,修飾「卷」。「欺」,在這裏是「壓」或「淹沒」的意思,「翠」,即指翠玉製的盍葉。全句寫那位女性鬢髮如雲,「卷」得蓬松而又低垂,以致淹沒了盍葉。
下闋頭兩句似乎單純寫環境、寫景物,實則用以烘託人物。第一句是説她走到「南園」,看見「花樹春光」,而且感到「暖」。第二句是説她漫步於「南園」的「徑裏」,看見片片飛紅,嗅到陣陣花香,踏著滿徑楡錢。上闋的「絮風」和下闋的「春光暖」、「楡錢滿」,都傳送春天即將消逝的信息,旣點《春晩》之題,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瀾。韶華易逝、紅顔易老,但她還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閨,來到「南園」,也無人同遊共樂。
結尾兩句,層層轉折,曲盡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欲上鞦韆」,表明一見鞦韆,又喚回少女的情趣,想蕩來蕩去,嬉笑作樂。「又驚懶」,表明單身獨自,沒有心情打鞦韆。「驚」字、「懶」字,用得十分神妙。「欲上鞦韆」而終於不想上,幷非由於「懶」,偏不肯説出眞實原因而委之於「懶」,又加上一箇「驚」字。是説連鞦韆都不想上,竟「懶」到這種地步,自己都感到喫驚。不想打鞦韆,就歸去吧。「且歸」一頓,而「休怕晩」又是一層轉折。實際情況是想玩又懶得玩,且歸又不願歸。深閨那麽寂寞,歸去也沒有意味。於是在「且歸」的路上,思潮起伏,愈行愈緩。妙在仍不説明眞實原因,彷彿她迷戀歸途風光,在家庭中也很自由,回家甚「晩」,也不用「怕」。
這首詞把封建社會中一位深閨女性的內心苦悶寫得如此眞切,不獨藝術上很有特色,其思想意義,也是積極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顰(pín):皺眉。
- 欹(qī):傾斜。
繙譯
姿態凝重神情高遠,皺著眉頭微微淺笑。身著薄薄的羅衣,在柔和的春風中更顯單薄。烏黑的鬢發如雲般傾斜竝如翠玉般卷曲。南園裡花樹綻放,春光溫煖。紅色花香滿逕,榆錢也已長滿。想要上去蕩鞦千卻又驚覺有些慵嬾,還是廻去休息吧,別怕天色已晚。
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女子的神態、服飾、動作以及周圍環境的描寫,營造出一種細膩而優美的氛圍。上闋著重描寫女子的姿態和妝容,展現出她的優雅與含蓄。下闋則以春景爲背景,描繪了南園的美好春光和女子慵嬾的心境。“欲上鞦千又驚嬾”生動地表現出女子的微妙心態。整首詞畫麪感十足,語言婉約,以景托情,展現了春天的美好景致,以及人物的特有情致。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念奴嬌 · 用韻答傅先之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遊淸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戊午復職奉祠之命 》 —— [ 宋 ] 辛棄疾
- 《 定風波 · 再用韻,時國華置酒,歌舞甚盛 》 —— [ 宋 ] 辛棄疾
- 《 美芹十論 · 自治第四 》 —— [ 宋 ] 辛棄疾
- 《 偶作 》 —— [ 宋 ] 辛棄疾
- 《 清平樂 · 壽趙民則提刑。時新除,且素不喜飲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送人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