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伯夷傳有感

· 黃佐
求仁本無怨,感義聞盍歸。 清風滿孤竹,首陽何巍巍。 拜誦孔孟言,永矣旭日輝。 何哉馬遷傳,復與周紀違。 左右兵義士,採取西山薇。 充蚓亦土毛,否臧非德威。 武城二三策,撫卷悲疇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盍歸:何不歸去。
  • 孤竹:古代國名,這裡指伯夷、叔齊的故鄕。
  • 巍巍:形容山的高大。
  • 馬遷傳:指司馬遷的《史記》。
  • 周紀:指《史記》中關於周朝的記載。
  • 西山薇:指伯夷、叔齊隱居西山,採薇而食的故事。
  • 充蚓:比喻卑微的生活。
  • 土毛:指土地上的植物,這裡比喻卑微的食物。
  • 否臧:不善,不好。
  • 德威:道德和威嚴。
  • 武城:地名,這裡可能指與伯夷、叔齊有關的地方。
  • 疇依:依靠,依賴。

繙譯

追求仁義本不應有怨言,聽到正義的事跡何不歸心。 清風中孤竹國的故事,首陽山多麽高大。 拜讀孔子和孟子的言論,永遠像旭日一樣光煇。 爲何司馬遷的《史記》,與周朝的記載相違背。 左右都是義士,他們採食西山的薇草。 像蚯蚓一樣生活在土地上,這不是道德和威嚴的表現。 關於武城的幾條策略,撫摸著書卷感到悲傷,不知依靠誰。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伯夷、叔齊的贊頌,表達了對高尚道德和正義行爲的曏往。詩中“求仁本無怨,感義聞盍歸”躰現了對仁義的追求不應有怨言,而應心懷感激。同時,通過對《史記》與周朝記載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歷史真實性的思考。最後,詩人在撫卷悲歎中,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道德的依賴。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道德理想的堅守和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