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衡山唐石泉二首

何處名山可遁藏,紫雲天柱寄山堂。 清風明月爲衾枕,闔闢乾坤共弛張。 靜笑千峯生霧靄,聲聞十里如鸞凰。 五峯已入煙霞癖,說著還家似斷腸。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遁藏(dùn cáng):隱居躲避。
  • 紫雲天柱:形容山的高大和神祕。
  • 闔闢(hé pì):開合,此處指自然界的動靜變化。
  • 弛張(chí zhāng):放鬆與緊張,比喻生活的節奏。
  • 聲聞(shēng wén):聲音傳得很遠。
  • 鸞凰(luán huáng):鳳凰,傳說中的神鳥,比喻聲音悅耳動聽。
  • 煙霞癖(yān xiá pǐ):對山水景色的極度喜愛。

翻譯

何處有名山可以隱居,紫雲繚繞的天柱山寄寓着我的山堂。 清風明月作爲我的被褥和枕頭,自然界的開合變化與我共度時光。 靜靜地笑着看千峯間升起霧靄,聲音傳到十里之外,如同鳳凰的鳴叫。 我已經深深迷戀上了五峯的煙霞,提起回家,心中卻如同斷腸。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戀。詩中,「紫雲天柱」、「清風明月」等意象描繪了一個超脫塵世的隱居環境,而「聲聞十里如鸞凰」則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寧靜與超然。最後兩句「五峯已入煙霞癖,說著還家似斷腸」深刻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執着與對世俗生活的無奈,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對比,展現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內心世界。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