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覺山洪大巡來訪朱明洞天遂講於青霞洞次來韻答之

鐵橋偶掛桐江線,豈有聲光答世賢。 乍驚雲外行驄馬,再爲城中闢洞天。 地判天開無此事,吟風弄月是誰船。 聖途量亦無多路,都在賢人一着鞭。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鐵橋:此處可能指實際的橋樑,也可能比喻連接兩地的紐帶。
  • 桐江:江名,位於浙江省。
  • 聲光:名聲和光彩,指外界的讚譽和關注。
  • 驄馬:青白色的馬,常用來形容官員或使者的坐騎。
  • 洞天:道教中指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境,也泛指風景優美的地方。
  • 吟風弄月:指文人墨客吟詠風月,形容詩文創作。
  • 聖途:通往聖人的道路,比喻達到高尚境界的途徑。
  • 着鞭:比喻採取行動或努力。

翻譯

偶然間,我在鐵橋上掛起了桐江的線,哪裏會有聲名和光彩來回應世間的賢人呢? 突然間,我驚訝地看到雲外有驄馬行走,再次爲城中開闢了一片洞天福地。 地分天開,這樣的事並不存在,吟詠風月,那是誰的船隻在遊蕩? 通往聖人的道路其實並不遙遠,關鍵在於賢人是否願意揮鞭前行。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鐵橋、桐江、驄馬、洞天等意象,表達了作者對於聲名與實際成就的淡泊態度,以及對於賢人開闢新境界的讚賞。詩中「吟風弄月是誰船」一句,既是對文人墨客的調侃,也透露出對於真正行動與努力的重視。最後兩句強調了通往聖人境界的道路並不遙遠,關鍵在於個人的努力與決心,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