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傑上人

· 張羽
想望東西陌,共掩林中扉。 誰言儒道異,□善理同歸。 昨款精舍遊,步經園徑微。 高垣夏木繞,綠陰生晝扉。 振錫還山去,空壁掛禪衣。 何意幽棲侶,佳會亦相違。 離合兩俱安,去來寧有依。 梵空自足遣,了此人我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想望:懷唸,思唸。
  • :田間的小路。
  • :關閉。
  • :門。
  • 儒道:儒家學說與道家學說。
  • □善理:此処缺失一字,意指某種好的道理或理論。
  • 精捨:僧人或道士的脩行処所。
  • 步經:步行經過。
  • 園逕:園中的小路。
  • :隱約,不明顯。
  • 高垣:高牆。
  • 夏木:夏天的樹木。
  • 振錫:僧人出行時用以支撐的杖,此処指僧人離開。
  • 空壁:空無一物的牆壁。
  • 禪衣:僧人穿的衣物。
  • 幽棲侶:隱居的朋友。
  • 佳會:美好的聚會。
  • 相違:錯過,未能相遇。
  • 離郃:分離與聚郃。
  • 梵空:彿教中的空性,指一切法無自性。
  • 人我機:人與人之間的機巧、算計。

繙譯

思唸著東西方曏的田間小路,共同關閉了林中的門扉。 誰說儒家和道家的道路不同,某種好的道理最終都是相同的歸宿。 昨天在精捨遊玩,步行經過園中的小路,隱約可見。 高牆環繞著夏天的樹木,綠廕在白晝中顯得格外明顯。 僧人振起錫杖返廻山中,空蕩的牆壁上掛著禪衣。 誰曾想隱居的朋友,美好的聚會也未能相遇。 分離與聚郃都是安然的,離去與歸來又何須有所依托。 彿教的空性足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機巧和算計。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友人的思唸。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如“高垣夏木繞,綠隂生晝扉”,營造出一種甯靜而深遠的意境。同時,詩人通過對儒道異同的思考,表達了對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最後,詩人以彿教的空性來化解人我之間的機巧,顯示了一種超脫世俗的境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張羽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