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仲內還金陵

· 樑憲
昔年鬱夫子,著易丹霞山。 斯道久榛莽,何人同往還。 千秋真絕學,一脈共相關。 付託茲焉重,流傳莫等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鬱夫子:人名,具體指誰不詳,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尊敬的學者。
  • 著易:著書立說,特指研究《易經》。
  • 丹霞山:山名,可能指某地的山,也可能是比喻性的說法,表示隱居或研究學問的地方。
  • 斯道:這個道理,這裏指學問或思想。
  • 榛莽:原指叢生的雜草,比喻學問或思想被忽視或遺忘。
  • 千秋:千年,比喻時間長久。
  • 絕學:指高深或失傳的學問。
  • 一脈:比喻學問或技藝的傳承關係。
  • 付託:託付,委託。
  • 茲焉:這裏,指學問或思想的傳承。
  • 等閒:平常,不重視。

翻譯

多年前,鬱夫子在丹霞山研究《易經》, 這門學問已經久被忽視,有誰能夠繼續前行? 這真是千年的絕學,一脈相承,緊密相關。 將這學問託付給你,責任重大,不可輕視。

賞析

這首詩是梁憲送別徐仲內時所作,表達了對學問傳承的重視和對徐仲內的期望。詩中,「鬱夫子」和「丹霞山」可能是虛構的,用以象徵學問的深遠和隱逸。通過「斯道久榛莽」描繪了學問被忽視的現狀,而「千秋真絕學,一脈共相關」則強調了學問的寶貴和傳承的重要性。最後兩句「付託茲焉重,流傳莫等閒」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徐仲內的託付和期望,希望他能重視並繼續傳承這門學問。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學問傳承的深刻思考和殷切希望。

樑憲

樑憲,字緒仲。東莞人。明思宗崇禎間任推官。後棲隱羅浮。著有《樑無悶集》、《黃冠悶語》。事見民國張其淦《東莞詩錄》卷二二。樑憲詩,以北京圖書館藏清初刻本《樑無悶集》爲底本。 ► 1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