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懷並引

· 溫純
初宿邯鄲署,偶聞鄰婦啼。 聲聲如有訴,多雲有所思。 不作雙飛鳥,卻爲征夫妻。 征夫妻猶可,邊塞苦誰知。 不愁衣帶緩,但恐寄衣遲。 砧杵家家急,賤妾心獨悲。 手紉衣未成,衣成附阿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邯鄲(hán dān):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邯鄲市。
  • :官署,政府機關。
  • 砧杵(zhēn chǔ):古代擣衣的工具,砧是墊石,杵是棒槌。
  • (rèn):縫紉。

繙譯

初次在邯鄲的官署過夜,偶然聽到鄰家婦人的哭泣。 她的哭聲似乎在訴說著什麽,大多是因爲思唸。 她不是雙飛的鳥兒,而是出征軍人的妻子。 作爲軍人的妻子還可以忍受,但邊塞的艱苦誰又能知曉。 她不擔心自己因思唸而消瘦,衹擔心寄出的衣物遲遲未能到達。 家家戶戶都在急切地擣衣,衹有我心中獨自悲傷。 親手縫制的衣物還未完成,衣物完成後又該寄給誰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一個軍人的妻子在夜深人靜時的哭泣,表達了邊塞軍人的艱辛和家屬的思唸之情。詩中,“不作雙飛鳥,卻爲征夫妻”一句,既描繪了軍嫂的孤獨,也暗示了她對丈夫的深切思唸。而“不愁衣帶緩,但恐寄衣遲”則進一步以衣物爲媒介,展現了軍嫂對遠在邊疆的丈夫的牽掛和擔憂。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成功塑造了一個深情而堅強的軍嫂形象。

溫純

明陝西三原人,字景文,一字叔文,號一齋。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壽光知縣,徵遷戶科給事中。累遷至左都御史。時礦稅使四出,所至作惡多端。純屢疏陳,不報。曾倡諸大臣伏闕泣請罷礦稅。後以與首輔沈一貫不合,力請致仕。卒諡恭毅。有《溫恭毅公集》。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