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詎(jù):豈,怎。
- 檜(guì):常綠喬木,木材桃紅色,有香氣,可作建築材料。
- 靈根:神異的根,這裏指孔子親手所植檜樹的根。
- 神理:神明的道理。
- 秦灰焰: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火焰,這裏代指對文化的破壞。
- 魯壁:孔子故宅藏有古文經傳的牆壁。這裏借指孔子文化的傳承。
翻譯
好的木材怎可說已敗壞,如今有一棵檜樹垂立着。 神奇的樹根真的不會死去,神明的道理永遠都是這樣。 縱然有秦始皇焚書的火焰,它依然靠着孔子文化的傳承而滋生。 令人欽佩的是先師遺留的恩澤還在,就好像這樹仍是孔子親手栽種之時。
賞析
這首詩以孔子親手種植的檜樹爲主題,表達了對孔子文化傳承的敬仰和對其生命力的讚美。
首聯「梁木詎雲壞,而今一檜垂」,開篇提出好木材不會輕易敗壞,而眼前這棵檜樹依然挺立,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頷聯「靈根真不死,神理永如斯」,強調了檜樹的靈根不死,象徵着孔子的思想和精神永遠存在,具有深刻的寓意。
頸聯「縱有秦灰焰,還依魯壁滋」,用秦始皇焚書的典故,突出了孔子文化在歷經磨難後依然能夠傳承和發展,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尾聯「所欽遺澤在,猶似手栽時」,表達了對孔子遺澤的欽佩之情,認爲其影響力至今仍然存在,就如同這棵檜樹彷彿還是孔子親手栽種時一樣。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練,通過對檜樹的描寫,寄託了對孔子文化的崇敬和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