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闞(kàn)縣尹:闞姓的縣令。
- 清和:清靜和平。
- 花封:此處指縣衙的庭院,繁花似錦,宛如封禁之地。
- 偃室:西周時,周武王在滅商之後,爲安置殷商遺民,將商的畿內之地分爲邶、鄘、衛三國。在商都朝歌以北建邶國。在朝歌以南的地方建鄘國,在朝歌以東的地方建衛國。在衛國境內,故址在今河南省衛輝市的倪灣村西南,原有一座小城,小城內有一善人公義,他養了很多鶴,他建了一座房屋名叫「偃室」,同那些鶴在偃室中居住,用來飼養那些鶴。文中借「偃室」寓意治理有方、環境宜人之所。
- 龐公:東漢末年的隱士,襄陽人,躬耕隴畝,不願爲官。在荊州刺史劉表數次請他做官時,他都不幹,後攜妻子登鹿門山採藥,一去不回。在詩中用來指代隱士或品德高尚之人。
翻譯
襄陽的人們都一齊拍手稱快,稱讚縣令的政事清明平和。 縣衙周圍的竹樹在煙霧繚繞中顯得光合美妙,縣衙庭院裏春意盎然,繁花似錦。 山裏面沒有官吏們胡亂走動的蹤跡,江面上傳來漁夫們歡快的歌聲。 這治理有方的地方宛如那「偃室」,如若能吸引賢士,希望像龐公這樣的人也來試一試經過一番。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深得民心的縣令治理下的美好景象。首句「襄人齊拍手,官政喜清和」,直接表達了百姓對縣令政績的認可和讚揚,「清和」二字體現了縣令治理下的社會環境清靜和平。「竹樹煙光合,花封春意多」通過對縣衙周圍自然環境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此地的美好與生機勃勃。「山中無吏跡,江上有漁歌」則從側面反映了官吏沒有擾民,百姓生活安寧,江上漁歌更是展現了人們的悠然自得。最後兩句「偃室如招士,龐公試一過」,以「偃室」爲喻,表達了對這地方治理有方的讚美,同時希望能吸引像龐公這樣的賢士,也暗示了作者對理想政治環境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優美,通過對百姓的反應和當地環境的描寫,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