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分守鄭公升滇南憲使

鄭公蕭散著瑰姿,政暇常裁五字詩。 天入碧雞持使節,地分銅柱見蠻碑。 書縈帶草承家學,庭倚甘棠寄後思。 執法只今臨外甸,履聲還動紫宸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蕭散:瀟灑自然,不拘束。
  • 瑰姿:美妙的姿態。
  • 政暇:政務閑暇之時。
  • 碧雞:山名,在今雲南崑明附近。(碧:bì)
  • 銅柱:這裡指邊疆地區的標志。
  • 縈帶草:一種草名,這裡比喻書法的優美。
  • 甘棠:傳說周武王時,召伯巡行南國,曾在甘棠樹下休息,後人因懷唸他而對甘棠樹加以保護。這裡借指對官員的懷唸。
  • 後思:後人的思唸。
  • 執法:執行法令。
  • 外甸:京城以外的地方。
  • 履聲:腳步聲。
  • 紫宸:宮殿名,借指朝廷。(宸:chén)

繙譯

鄭公瀟灑自然具有美妙的姿態,政務閑暇時常創作五言詩。 天子派遣他到碧雞山持著使節,他所到的地方以銅柱爲標志,能看到蠻人的碑刻。 他的書法如縈帶草般繼承了家學,庭院中倚著的甘棠樹寄托著後人對他的思唸。 如今他到京城以外的地方執行法令,他的腳步聲還能驚動朝廷。

賞析

這首詩是對鄭公的贊美。首聯描述了鄭公的瀟灑姿態和文學才華,展現了他的高雅情趣。頷聯敘述鄭公奉命前往滇南,強調了他的使命和所到之地的特點。頸聯通過描寫他的書法和後人對他的懷唸,進一步突出了他的影響力。尾聯則說明鄭公雖在外地執法,但他的行動仍受到朝廷的關注。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開濶,表達了對鄭公的欽珮和祝願。

韓上桂

明廣東番禺人,字孟鬱,號月峯。幼時家貧,喜讀書。向人借《二十一史》,瀏覽一月,即默識大略。萬曆二十二年中舉。授國子監丞。轉永平府通判。巡撫方一藻以其才薦。崇禎末聞帝死訊,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