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縣三十韻
註釋
- 建德:縣名,在今浙江境內。
- 頗:很,相當地。
- 凋零:(diāo líng)衰敗,衰落,減少。
- 迂徑:迂迴曲折的小路。
- 瓦爍:(wǎ shuò)指房屋等建築物被毀壞後的殘磚瓦礫。
- 伶仃:(líng dīng)孤獨,沒有依靠。
- 弊邑:對自己所在縣的謙稱。
- 頻遭兵:屢次遭受戰亂。
- 吳楚交:指來自吳地和楚地的軍隊交戰。
- 侯許徵:此處指地方上的小規模征戰。
- 逆:違背,抗拒。
- 夷:消滅,剷除。
- 順:順從,服從。
- 刑:懲處,懲罰。
- 餒:(něi)飢餓。
- 爰:(yuán)於是,就。
- 甲辰秋:指明初甲辰年(具體年份需根據歷史背景確定)的秋天。
- 令簿:縣令及其屬官。
- 撫綏:(fǔ suí)安撫,安定。
- 並緣:相互勾結,憑藉關係。
- 科需:按規定的捐稅和征斂項目。
- 餒:(něi)飢餓,這裏指因飢餓而處於困境。
- 綸音:(lún yīn)皇帝的詔書旨意。
- 勖:(xù)勉勵。
- 勉旃:(miǎn zhān)努力,多用於勸勉別人。
翻譯
乘坐船隻來到建德縣,我很喜愛這裏清美的山水。山水雖然惹人喜愛,然而這裏的人煙卻極爲稀少,民生凋敝。 在縣前種植麥子,沿着迂迴的小路進入縣庭。只看到殘磚瓦礫留存着原來的地基,縣衙也很小,只有一個不大的廳堂。 父老們艱難地爬着前來,身影是那樣的孤獨無依。他們再次叩拜,哭泣着說道:「我們這個縣屢次遭受戰亂。大的戰亂是吳地和楚地的軍隊交戰,小的則是地方上的小規模征戰。違抗他們的族羣一定會被消滅,順從他們自己則必定會被懲處。逃跑的人接連遭受飢餓寒冷,逃竄的人又染上疾病。所剩下的人家沒有多少,家家戶戶都沒有完整的男丁。 於是從甲辰年的秋天開始,才見到官府清明。縣令和屬官來安撫百姓,盡心盡力地盡到父母官的誠意。流離失所的百姓漸漸想要回歸,重病的人也漸漸甦醒過來。田地中的菜原本就大多荒蕪了,卻還是免不了要徵收賦稅和勞役。里長們紛紛相互勾結,通過各種捐稅和征斂項目來獲取多餘的利益。」他們說的話實在是令人可憐,我推測着言辭來安慰他們的心情。 去年郡守上朝時,接到皇帝詔書的詳細叮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才能安寧。如今百姓又遭受嚴重的傷殘,救濟撫卹確實在於你們這些官員。就好比山澗中的魚,魚快樂是因爲山澗中的水要滿了。又如同水承載着船,水激盪時船一定會傾覆。這個道理是很明白的,你們應當努力去做。軍隊缺乏物資就裁減多餘的部分,勞役只用於修繕軍營。治理百姓應當用寬厚的政策,處罰則應當從輕裁定。耕種要按時勉勵,教育要資助使其有成效。如果有人辜負了期望,法度一定會立刻對其進行懲處。」 誠懇的數百句話,官員和百姓都曾一起聆聽。況且這才過了半個多月,就傳來了攻下三座城池的捷報。疆土更加廣闊遼遠,禮樂制度也更加興盛。對於這位老者應當予以勉勵,即將要慶祝天下太平了。
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的行程爲線索,描繪了建德縣在戰亂後的破敗景象和百姓的苦難生活,同時也傳達了朝廷對官員的要求和期望,以及對百姓的安撫和救濟。詩中通過父老的哭訴,展現了戰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如人口減少、疾病蔓延、賦役沉重等。而朝廷的旨意則強調了以民爲本、寬政輕罰的理念,表達了對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生產的渴望。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和人民的心聲,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同時,詩中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民爲邦之本,本固邦則寧。譬猶澗中魚,魚樂澗欲盈。又如水載舟,水激舟必傾」,形象地說明了百姓與國家的關係,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