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流縣

· 魏觀
東流古名邑,渺在江之幹。民居苦蕭條,官舍亦苟完。 廡陋紛草茅,垣周翳榛菅。棗植行疏疏,槐陰鬱團團。 覯此餘物清,盍展規撫寬。丞無兩鬆哦,令乏五柳歡。 簿則頎而長,或謂棲枳鸞。諮詢我初來,偶滯風雨寒。 坐彼容膝軒,徐徐散憂端。龍鍾數耆翁,再拜陳肺肝:"小縣喪亂餘,人煙重凋殘。 百一雖倖存,門孤戶仍單。老者困以衰,弱者傷以孱。 況復差役頻,斯須未遑安。賴有父母慈,桑麻慰盤桓。 撫字皆得人,昭蘇固無難。"援筆題此詩,考績時取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gān):涯岸,水邊。
  • (wǔ):堂下週圍的走廊、廊屋。
  • 榛菅(zhēn jiān):叢生的茅草。
  • (gòu):遇見。
  • (hé):何不。
  • 規撫:規劃治理。
  • 兩鬆哦:可能指像陶淵明那樣門前有兩株松樹,可以吟詩作賦。
  • 五柳歡:指像陶淵明那樣的閒適之樂,陶淵明號五柳先生。
  • (qí):身材修長。
  • 棲枳鸞:指處境困頓不得志。枳(zhǐ),枳木,多刺,不易成材。鸞(luán),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 (qí):年老,六十歲以上的人。

翻譯

東流是個古老的城邑,渺小地處在江水邊。百姓的居所困苦且蕭條,官舍也只是勉強完備。 廊屋簡陋且雜草叢生,牆周圍佈滿了叢生的茅草。棗樹種植得稀稀疏疏,槐樹的樹蔭濃郁成團團。 看到這裏的其餘事物還算清新,何不開展規劃治理使其寬廣起來呢。縣丞沒有像陶淵明門前的兩棵松樹可吟哦,縣令也缺乏像五柳先生那樣的歡樂。 主簿身材修長,但有人說他像棲息在枳木上的鸞鳥,處境困頓不得志。我剛來這裏詢問情況,偶然被風雨所阻而滯留在此,待在那狹小的容膝軒中,慢慢地消散了憂愁。 幾個老態龍鍾的老翁,再次叩拜並陳述內心的話:「小縣城在戰亂之後,人口大量減少,一片凋零。僥倖存活的人只有十分之一,門庭孤單,戶數仍然稀少。年老的人被窮困所困擾而衰弱,年輕的人因受傷而虛弱。 何況又頻繁有差役,片刻都不得安寧。幸賴有像父母一樣慈愛的官員,靠着種桑植麻得以慰藉和安享。治理百姓如果都能得到合適的人,百姓復甦本來也不是難事。」我拿起筆寫下這首詩,等到考覈政績的時候拿來查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東流縣戰後的蕭條景象和百姓的困苦生活。詩中先描述了東流縣的地理位置以及當地民居和官舍的狀況,展現出其荒涼與簡陋。接着通過對棗樹、槐樹等景物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環境的冷清。詩人表達了對當地現狀的思考和想要進行規劃治理的願望。然後通過對縣丞、縣令和主簿的描述,反映出官員們的狀態。隨後,詩人借幾位老翁的陳述,詳細地展現了小縣在喪亂之後,人口凋零,百姓困苦,頻繁受差役之擾的悲慘情況,同時也表達了百姓對有慈愛官員來治理的期望。最後,詩人寫下這首詩,表明要以此作爲考覈政績的依據。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和百姓的苦難,體現了詩人對民生的關注和對治理的思考。

魏觀

元明間湖廣蒲圻人,字杞山。元末隱居蒲山。朱元璋下武昌,聘授平江學正,累遷兩淮都轉運使,入爲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讀書,授諸王經。遷國子祭酒。以老乞歸。五年,以薦出知蘇州府,盡改前守苛政。旋以改張士誠廢宮(即元府治舊址)爲府治,觸太祖怒,與名士高啓同時被殺。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