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城北

妻孥昔居城,我淹江上廬。 妻孥來江上,我去城北居。 城北何所事,二生喜從餘。 既愛童子真,且得人事疏。 長夏北窗竹,風吹几上書。 坐看牆外帆,樹中去徐徐。 中情苟無系,觸物皆有餘。 今茲對佳節,秋風秋月初。 香稻感我鼻,歸食江上魚。 小女解思父,一見當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nú):子女。

繙譯

從前妻子和子女居住在城裡,我滯畱在江邊的廬屋裡。如今妻子和子女來到了江邊,我卻前往城北居住。在城北有什麽事情呢?有兩個年輕人喜歡跟從我。既喜愛孩童的天真無邪,又能享得人事的疏遠(指遠離紛擾)。長長的夏日裡,北窗下的竹子,微風吹動著幾上的書。坐著看牆外的帆船,在樹林中緩緩離去。心中如果沒有牽掛,接觸到的事物都能帶來滿足。如今麪對這美好的時節,鞦風吹拂,鞦月初陞。香稻的氣息觸動我的鼻子,廻去就喫江裡的魚。小女兒若是理解思唸父親的心情,見到我時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賞析

這首詩以樸實的語言,描繪了詩人的生活情境和內心感受。詩中通過對居住地點的變化、與年輕人的相処、周圍環境的描寫以及對家人的思唸,表達了詩人對簡單生活的喜愛和對親情的眷戀。詩中的場景如北窗竹、牆外帆等,營造出一種甯靜、閑適的氛圍。同時,詩人對內心感受的表達,如“中情苟無系,觸物皆有餘”,躰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紛擾的心境。最後,對香稻和小女兒的提及,又展現了詩人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對親情的渴望,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清新。

歸子慕

歸子慕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季思,號陶庵,歸有光子。萬曆十九年舉人。會試下第後,棄舉業,退居江村,吟詠爲樂。與無錫高攀龍、嘉善吳志遠友善,學者稱清遠先生。有《陶庵集》。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