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檐牙縹緲(yán yá piāo miǎo): 「檐牙」指屋檐邊緣像牙齒一樣的裝飾部分;「縹緲」形容高遠隱約、似有若無的樣子,這裏形容小倡樓在高處隱隱約約。
- 小倡樓: 歌樓,這裏指歡場。
- ****聒席(guō xí): 聲音嘈雜,這裏指笙歌的聲音在席上喧鬧。
- 欺春雪: 指人的面色比春天的白雪還要潔白。
翻譯
那小歌樓高高在上,屋檐似有若無,彷彿縹緲在雲間。一輪清涼的明月,如銀鉤般高高掛起。席上笙歌喧鬧嘈雜,燈火透過簾子隱隱透出,這裏的風景恰似那繁華的揚州。 當年我面容皎潔勝過春日白雪,還曾陪伴美人一同出遊,盡享歡樂。如今我再次來到此地,卻再也沒有人詢問我的情況,我獨自一人靠着欄杆,滿心憂愁。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作者舊地重遊時的複雜心境。開篇通過對小倡樓的環境描寫,營造出一種縹緲又帶着淡淡涼意的氛圍,「涼月掛銀鉤」的靜景與「聒席笙歌,透簾燈火」的動態場景相結合,展現出這處歡場之地往昔的熱鬧與繁華,並且將其與揚州的盛景相類比,突出此地曾經的熱鬧非凡。
上闋以寫景爲主,下闋則轉入對往昔經歷的回憶和當下處境的感慨。「當時面色欺春雪,曾伴美人遊」回憶昔日的美好歲月,自己青春年少、容光煥發,還有美人相伴,充滿了愉悅與溫馨。然而,「今日重來,更無人問,獨自倚闌愁」,往昔與今日形成強烈的對比,強烈地襯托出如今作者無人相伴、獨自哀愁的落寞,深刻地表現出歲月變遷、物是人非的悵惘與寂寥,抒發了作者內心深處對過去時光的眷戀和對現狀的無限感傷 ,全詞情感真摯深沉,情境交融,頗具感染力。

周邦彥
周邦彥,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爲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爲“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爲“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 2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