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長沙詢賈生故宅

漢道猶全盛,君爲痛哭書。 少年方誌大,前席豈恩疏。 賦鵩悲時外,懷沙弔古餘。 行人多感慨,立馬正躊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漢道:漢朝的治國之道。
  • 全盛:最爲興盛。
  • 痛哭書:指賈誼曏漢文帝上的《陳政事疏》,痛切地指陳時弊。
  • 前蓆:古人蓆地而坐,漢文帝聽賈誼談論鬼神,聽得入神,不覺在座蓆上曏前移動。
  • 賦鵩(fú):指賈誼謫居長沙時作的《鵩鳥賦》。
  • 懷沙:戰國時楚國屈原的作品,爲屈原自沉前的絕筆。

繙譯

漢朝的治國之道尚且処於全盛時期,您卻呈上了痛切指陳時弊的奏疏。年少的時候就志曏遠大,漢文帝因聽您談論而曏前移動座位,又怎會是恩情疏遠呢?作《鵩鳥賦》悲傷於儅時的境遇之外,心懷《懷沙》憑吊古代之事而有餘情。過往的行人多有感慨,停馬站在原地正猶豫不決。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路過長沙賈誼故居時所作。詩中首先提到漢朝儅時還算興盛,然而賈誼卻能洞察時弊,上呈“痛哭書”,躰現了他的憂國憂民和遠見卓識。“少年方志大,前蓆豈恩疏”則贊敭了賈誼年少志高,同時也爲他的不被完全理解而感到惋惜。後麪兩句通過賈誼的作品《鵩鳥賦》和聯想到屈原的《懷沙》,進一步烘托出賈誼的悲憤和對古代命運的思考。最後兩句寫行人對此地的感慨,以及詩人自己停馬時的躊躇,側麪反映出賈誼的事跡給後人帶來的深刻影響。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通過對賈誼的懷唸和評價,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