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讒詩
註釋
- 訛(é)言:詐僞的話;謠言。
- 單縻(mí):孤單。
- 壎篪(xūn chí):比喻兄弟親密和睦。
- 譖(zèn)人:讒毀他人的人。
- 輶(yóu):輕。
- 愆(qiān):罪過;過失。
- 媸(chī)妍:美醜。
- 跐(zhí):春秋、戰國時對盜蹠的蔑稱,這裏指壞人。
翻譯
那蒼茫的上天,照耀着下面的大地。 人們的謠言,不能預先看清。 樹幹被截斷變得孤單,沉船是因爲羽毛不斷堆積。 把野鳥當作鸞鳥,衆多的言論能把假的說成真的像老虎一般可怕。 早上還如壎篪般親密,晚上就像仇敵。 風運送着鉛刀,雷聲在瓦釜中轟鳴。 嘆息那些進讒言的人,他們的品德輕薄很少有良好的行爲。 只有讒言沒有盡頭,各種行爲都會產生過錯。 最終混淆了黑白,難以分辨美醜。 說好人不是聖人,說壞人卻是賢人。 自己不知該如何立身,防備衆人的言語如同防川。 我有什麼罪過呢,回顧自己的行爲覺得還行。 心中自己哀傷,看着自己的影子暗自憐惜。 悲傷是因爲抱着美玉(指自己的品德),憂愁得將要斷絕琴絃(指失去希望)。 只有上天的旨意,不會有差錯地迴應。 開始因爲外在的表現有差異,最終還是會以實際情況取勝。 金石難以改變,薑桂自有其特性。 那些昏庸的人不知道,都說自己是聖人。 這道理是不變的,這是上天所決定的。 禍福由人自己造成,可以拿它來自我借鑑。 君子聽到這些話,不會被迷惑而聽錯。
賞析
這首詩以強烈的情感表達了對讒言的憤慨和對自己遭遇的無奈。詩的開頭描繪了天的廣闊和謠言的難以捉摸,接着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和對比,如「斷幹單縻,沉舟積羽」「野鳥爲鸞,衆言成虎」「朝比壎篪,暮若仇虜」等,形象地展現了讒言的危害和人際關係的善變。詩人對讒言者進行了批判,指責他們品德輕薄,行爲不端,導致是非顛倒,善惡不分。同時,詩人也表達了自己的無辜和悲哀,「於餘何罪,視履則旋」,認爲自己問心無愧。詩的後半部分強調了上天的公正和命運的必然性,「惟天之命,不爽其應」,相信善惡終有報,金石般的品質不會改變,薑桂般的特性依然存在。最後,詩人呼籲君子不要被讒言所迷惑,要以禍福由人的道理來自我警醒。整首詩語言生動,寓意深刻,反映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正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