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豫讓橋二首

千年氣節未沉淪,自許孤忠愧後人。 報主若論恩厚薄,似君猶是二心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豫讓(yù ràng):春鞦時晉國人,是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智伯瑤被趙襄子所殺,豫讓爲報答智伯瑤的知遇之恩,多次行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豫讓的事跡被後人傳頌,成爲“士爲知己者死”的典範。
  • :氣節,指人的志氣和節操。
  • 沉淪:埋沒,消失。
  • 自許:自我稱許,自我評價。
  • 孤忠:指忠貞自持,不求人躰察的節操。

繙譯

千年來豫讓的氣節沒有被埋沒消失,他自認爲自己的忠貞可讓後人感到慙愧。要說報答主公恩情的厚薄,像你(暗指那些不如豫讓忠誠的人)這樣的人還是懷有二心的臣子。

賞析

這首詩以豫讓的故事爲背景,表達了對豫讓氣節的贊敭和對一些人缺乏忠誠的批評。詩人認爲豫讓的氣節歷經千年仍然熠熠生煇,他的忠誠是後人應該學習和敬仰的。同時,詩人通過對比,諷刺了那些在忠誠方麪不如豫讓的人,認爲他們是“二心臣”。整首詩簡潔明了,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強調了氣節和忠誠的重要性。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