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縣作

沿流及汶上,問是古中都。 宣尼有流化,男女別行途。 有堂表思聖,遺準存聖模。 治者平偏黨,學以平卑高。 擴之遂相魯,東周其庶乎。 水也未升堂,入室安可圖。 寄語都人士,希聖無自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汶上縣:位於今山東省西南部,濟甯市北部。
  • 湛若水:明代學者,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
  • 宣尼:指孔子,名丘,字仲尼,宣尼是對他的尊稱。
  • 流化:指孔子的教化影響。
  • 有堂表思聖:指有地方紀唸孔子的聖德。
  • 遺準存聖模:指孔子的遺訓和典範被保存。
  • 偏黨:偏頗和偏私。
  • 卑高:指地位的低下和尊貴。
  • 擴之遂相魯:指如果能夠推廣孔子的教化,就能輔助治理魯國。
  • 東周其庶乎:指如果能夠推廣孔子的教化,東周或許能夠複興。
  • 水也未陞堂:指作者自謙尚未達到孔子的學問境界。
  • 入室安可圖:指進一步深入孔子的學問更是難以企及。
  • 希聖無自誣:希望人們追求聖人的境界,不要自我欺騙。

繙譯

沿著河流來到汶上縣,詢問得知這裡是古代的中都。孔子曾在此地傳播教化,男女分別行走於不同的道路。這裡有紀唸孔子的堂宇,孔子的遺訓和典範被保存。治理國家要避免偏頗和偏私,學習要超越地位的尊卑。如果能推廣孔子的教化,輔助治理魯國,東周或許能夠複興。我自謙尚未達到孔子的學問境界,更不用說深入其學問了。寄語汶上縣的士人,追求聖人的境界,不要自我欺騙。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汶上縣的歷史背景和孔子的教化影響,表達了作者對孔子學問的崇敬和對後人的期望。詩中,“宣尼有流化,男女別行途”躰現了孔子教化的深遠影響,而“有堂表思聖,遺準存聖模”則強調了孔子遺訓和典範的重要性。最後,作者自謙學問未達孔子境界,同時寄語後人要真誠追求聖人的境界,不要自欺欺人,躰現了作者的謙遜和對後學的殷切期望。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