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毅齋光祿招遊東山翼善寺即席賦此

驅車出正陽,逍遙望東山。 地靈何必高,蔥鬱浮其巔。 雲是謝安宅,莽爲梵林禪。 昔時鐘鼎地,虛磬空堂懸。 境在豪華盡,時去春自還。 六朝多勝流,衣冠芳草間。 復有爭墩子,愚哉一何愆。 衰榮竟奚論,醉歌光祿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赴毅齋光祿招遊:應毅齋光祿之邀出遊。
  • 東山:地名,此處指東山翼善寺所在地。
  • 謝安宅:指謝安的故居,謝安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
  • 梵林禪:指佛教寺廟。
  • 鐘鼎地:指古代貴族的居所,鐘鼎象徵權力和地位。
  • 虛磬:空懸的磬,磬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此處象徵寺廟的空寂。
  • 六朝:指中國歷史上南方連續的六個朝代,即吳、東晉、宋、齊、梁、陳。
  • 勝流:指傑出的人物。
  • 衣冠:指士大夫的服飾,代指士大夫。
  • 芳草間:指在美好的環境中。
  • 爭墩子:指爭奪地盤的人。
  • 愚哉一何愆:多麼愚蠢的錯誤。
  • 衰榮:指興衰榮辱。
  • 光祿筵:光祿是官職名,此處指光祿大夫的宴席。

翻譯

我驅車離開正陽門,悠閒地望向東山。 這片土地不必高聳,其頂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據說這裏曾是謝安的宅邸,如今已變爲佛寺。 昔日權貴的居所,現在只剩下空懸的磬聲。 當繁華逝去,春天自然會再來。 六朝時期有許多傑出人物,他們的衣冠在芳草間閃耀。 還有那些爭奪地盤的人,他們的愚蠢是多麼的錯誤。 興衰榮辱終究無從論說,我醉心於光祿大夫的宴席中歌唱。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應邀出遊東山翼善寺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對東山自然景色的讚美,以及對謝安宅變爲佛寺的歷史變遷的感慨,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深刻認識。詩末以醉歌光祿筵作結,透露出詩人超脫世俗、享受當下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歷史的厚重,又體現了詩人豁達的人生觀。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