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子房:張良的字,西漢初年著名謀士,曾爲韓國報仇。
- 報韓:指張良爲韓國報仇的行爲。
- 毛公:指毛遂,戰國時期趙國人,曾自薦爲平原君的門客,後來幫助平原君完成了許多大事。
- 捧檄:手持檄文,指毛遂自薦的行爲。
- 衷曲:內心的真實想法。
- 亮:明白,清楚。
- 擧世:全世界,所有人。
- 非是:錯誤,不正確。
- 聖哲:指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
- 明幾先:預見未來,洞察先機。
- 衆人:普通人,大衆。
- 眡成事:看待事情的結果。
- 濁水:渾濁的水。
- 磨泥:指水中的泥沙。
- 迥神異:變得清澈,顯現出神奇的變化。
- 士志:士人的志曏。
- 定:堅定,不變。
- 俗下比:與世俗相比。
繙譯
張良爲韓國報仇的決心,毛遂自薦的意氣。 內心的真實想法誰能明白,全世界的人都認爲是錯誤的。 聖哲能夠預見未來,而普通人衹看事情的結果。 渾濁的水中泥沙被磨去,一朝之間變得清澈神奇。 士人的志曏各有堅定,怎肯與世俗相比。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人物張良和毛遂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對於堅定信唸和不同流俗的崇高追求。詩中,“子房報韓心”和“毛公捧檄意”展現了歷史人物的忠誠與勇氣,而“衷曲誰能亮,擧世皆非是”則反映了詩人對於世人不理解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無奈。後兩句“聖哲明幾先,衆人眡成事”和“濁水出磨泥,一朝迥神異”則強調了智者與常人的區別,以及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現狀的信唸。最後,“士志各有定,肯爲俗下比”表明了詩人堅守自己志曏,不願隨波逐流的決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於理想和信唸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