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龍州至憑祥道中
癸酉王正月,望舒忽已圓。
登望憑祥陸,暫辭龍州船。
杭葦始斷港,前旌出回巒。
隱見萬山中,初翳疑無門。
轉忽或有通,上與青空連。
灑落觀羣山,芙蓉秀晴煙。
煙與山俱淡,心與境相關。
倏然若有得,殊土元同天。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癸酉:指明代的某一年,具體年份不詳。
- 王正月:指農曆的正月,古代以正月爲王,故稱王正月。
- 望舒:指月亮。
- 憑祥:地名,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
- 龍州:地名,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
- 杭葦:指用葦草編織的筏子。
- 斷港:指河流的分叉口或不通航的港口。
- 前旌:指前行的旗幟。
- 回巒:曲折的山巒。
- 初翳:初時的遮蔽,指山巒初時遮擋視線。
- 灑落:自然不拘束的樣子。
- 芙蓉:指山中的花朵,比喻山色美麗。
- 晴煙:晴朗天氣中的輕煙。
- 殊土:不同的土地。
- 元:原來。
- 同天:同一片天空。
翻譯
癸酉年的正月,月亮忽然圓滿。 我登上憑祥的土地,暫時告別了龍州的船隻。 開始時乘坐葦筏穿過斷港,前方的旗幟在曲折的山巒中出現。 在萬山之中隱約可見,初時的遮蔽讓人懷疑沒有出口。 但轉眼間似乎有了通道,向上延伸與青空相連。 自在地觀賞羣山,山中的花朵在晴煙中顯得格外秀麗。 煙霧與山色都顯得淡雅,心境與環境相互關聯。 突然間彷彿有所領悟,不同的土地原來都是同一片天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從龍州到憑祥的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中,「望舒忽已圓」一句,既表達了時間的流逝,也隱喻了心境的轉變。隨着旅途的推進,作者經歷了從「初翳疑無門」到「轉忽或有通」的心理變化,最終在自然景觀中找到了心靈的慰藉。詩的結尾「殊土元同天」一句,表達了作者對於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即無論身處何地,人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這種超越地域的普遍性觀念,體現了作者豁達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永思爲儀制閔主事旦 》 —— [ 明 ] 湛若水
- 《 走筆題雙鬆卷 》 —— [ 明 ] 湛若水
- 《 題扇寄端溪彭太守兼呈王端溪宗伯 》 —— [ 明 ] 湛若水
- 《 癸巳十月廿七翰林舊僚九人作瀛洲勝會於劉紫巖公宅上依原限韻 》 —— [ 明 ] 湛若水
- 《 十三日午遊登清遠峽飛來寺 》 —— [ 明 ] 湛若水
- 《 喜覺山洪大巡來訪朱明洞天遂講於青霞洞次來韻二首答之其二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大都憲伍松月先生考績之京 》 —— [ 明 ] 湛若水
- 《 陳中舍使事畢將便還姑蘇託興賦此贈之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