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鬆清蔭詩
嘗聞斐君子,外節以中通。虛心應霜雪,夷險無春冬。
又聞髯大人,柔外且剛中。霜雪莫之陵,雨露無全功。
以茲庇本支,不與時芳同。遙遙念先德,毋忝爾芳蹤。
若欲問聖學,詣學竹與鬆。何以學竹鬆?生理一無窮。
剛通本陽德,去去成羣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斐君子:指有德行的人。
- 外節:外在的節操。
- 中通:內心通達。
- 虛心:心胸開闊,不自滿。
- 夷險:平坦與險阻,指無論環境如何。
- 髯大人:指有威嚴的長者。
- 柔外且剛中:外表柔和而內心堅強。
- 陵:侵凌,侵犯。
- 庇本支:庇護自己的家族。
- 時芳:當時的名士。
- 毋忝:不辜負。
- 生理:生命的道理。
- 陽德:正面的德性。
- 羣龍:比喻衆多有才能的人。
翻譯
曾聽說有德行的人,外在保持節操,內心通達。他們心胸開闊,能應對霜雪,無論環境平坦還是險阻,都無分春冬。 又聽說有威嚴的長者,外表柔和而內心堅強。霜雪無法侵凌他們,雨露也無法完全施展其功。 以此庇護自己的家族,不與當時的名士相同。遙想先祖的德行,不辜負你的美好足跡。 如果想探討聖賢的學問,就去學習竹與鬆。如何學習竹鬆?生命的道理是無窮的。 剛強的德性本是正面的,離去後成爲衆多有才能的人。
賞析
這首詩通過竹鬆的形象,讚美了有德行的人和長者的品質。詩中,「斐君子」和「髯大人」分別代表了內外兼修的理想人格,他們的堅韌和內在力量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詩人通過這些形象,強調了學習竹鬆的重要性,即學習其堅韌不拔和內在的德性,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格。詩的最後,提出了學習竹鬆的目的是爲了成爲有才能的人,這體現了詩人對於個人修養和道德追求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