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梅嶺感興

步出折梅亭,行行且停停。喜望桑梓邇,肅肅迅霄徵。 回思昨宵火,旅魂爲怔營。不能亟極救,如我傷羣生。 一城焚尚可,四方若爲情。誰挽天河水?誰滅天火星? 毋曰既焦爛,乃尚可回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梅嶺:山嶺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梅花盛開的山嶺。
  • 桑梓:古代常用來指代家鄉,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常栽的樹木。
  • 肅肅:形容迅速的樣子。
  • 霄徵:指高遠的天空,這裏比喻迅速的行程。
  • 怔營:形容心神不寧,焦慮不安。
  • :急迫,立即。
  • 焦爛:燒焦,比喻嚴重的破壞或災難。
  • 回生:復活,恢復生機。

翻譯

我走出折梅亭,行走間不時停下腳步。欣喜地發現家鄉已經近在咫尺,於是迅速而莊嚴地繼續我的旅程。 回想昨夜的火災,我的心魂因焦慮而不安。我無法立即前去救援,彷彿我自己在傷害着衆生。 即使整座城市被焚燬也還可以重建,但四面八方的人們又該如何是好?誰能引來天河的水?誰能熄滅天上的火星? 不要說一切已經燒得焦爛,因爲還有可能恢復生機。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行旅中的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災難的深切關懷。詩中,「步出折梅亭」一句,既描繪了具體的場景,又隱含了詩人的離愁別緒。後文通過對火災的回憶,展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與無力救援的自責。結尾的「毋曰既焦爛,乃尚可回生」則寄託了詩人對未來的希望與信念,即使在災難之後,仍有重建和復興的可能。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的人文關懷和樂觀精神。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