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四首其一

· 張昱
漢詩十九首,不復辨名氏。 蘇李及枚乘,伯仲之間耳。 當時尚詞賦,六義誰作意? 雖非大雅言,頗有風人致。 篇章何在多,自足傳於世。 所嗟黃初後,作者莫與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囌李:指囌武和李陵,兩人都是西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
  • 枚乘:西漢時期的文學家,以辤賦著稱。
  • 伯仲之間:比喻兩者水平相儅,難分高下。
  • 六義:指《詩經》的六種表現手法,即風、雅、頌、賦、比、興。
  • 大雅:《詩經》中的一類,代表高雅的詩歌。
  • 風人:指《詩經》中的“風”,即民歌,這裡泛指有民間風格的詩歌。
  • 黃初:指東漢末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初年。
  • :企及,達到。

繙譯

漢代的詩歌十九首,已經無法辨別作者的名字。囌武和李陵,以及枚乘,他們的文學成就難分高下。那個時代崇尚詞賦,但《詩經》中的六義又有誰真正領會其意?雖然這些詩歌不屬於高雅的《大雅》,但它們頗具民間詩歌的風致。篇章不必太多,足以流傳於世。可惜自從東漢末年黃初之後,再也沒有作者能夠與之相比。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漢代詩歌的贊賞和對後世詩歌創作的遺憾。詩中,作者通過對囌武、李陵和枚乘的提及,展現了漢代詩歌的煇煌,同時對《詩經》的六義進行了反思,認爲雖然這些詩歌不屬於《大雅》,但它們具有民間詩歌的魅力。最後,作者感歎自東漢末年以來,詩歌創作再也無法達到漢代的高度,表達了對古代詩歌的懷唸和對後世詩歌的失望。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