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張道古

曾陳章疏忤昭皇,撲落西南事可傷。 豈使諫臣終屈辱,直疑天道惡忠良。 生前賣卜居三蜀,死後馳名遍大唐。 誰是後來脩史者,言君力死正頹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wǔ):違逆,不順從。
  • 昭皇:指當時的皇帝。
  • 撲落:指被貶謫或流放。
  • 諫臣:直言進諫的臣子。
  • 屈辱:受到侮辱或不公正對待。
  • 天道:天理,自然的法則。
  • (wù):憎恨,不喜歡。
  • 賣卜:以占卜爲生。
  • 三蜀:指四川地區。
  • 馳名:名聲遠揚。
  • 脩史者:編寫歷史的史官。
  • 頹綱:衰敗的政治綱紀。

翻譯

曾經上書違逆了皇帝,被貶到西南邊陲,實在令人悲傷。 難道要讓直言進諫的臣子永遠受到屈辱嗎?我甚至懷疑天理憎恨忠良。 生前在四川以占卜爲生,死後名聲卻傳遍了整個大唐。 誰是後來編寫歷史的史官,說你拼死維護正直的政治綱紀。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張道古的哀悼和對當時政治黑暗的批判。詩中,「曾陳章疏忤昭皇」一句,直接點出了張道古因直言進諫而得罪皇帝的遭遇,「撲落西南事可傷」則進一步以「撲落」形容其被貶的慘狀,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後兩句「豈使諫臣終屈辱,直疑天道惡忠良」,詩人質疑天道不公,對忠良之士的遭遇表示憤慨。最後兩句則讚揚了張道古雖生前不得志,但死後名聲遠揚,其精神永存,對後來的史官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公正地記錄歷史,維護正義。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充分展現了詩人對忠良之士的敬仰和對不公現象的抗議。

鄭遨

866—939字雲叟,滑州白馬(今河南滑縣)人。避後唐明宗祖諱而以字行。唐末應進士試,兩舉不第,遂入少室山爲道士。樑初李振勸其出仕,不諾。後居華山,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爲友,世目爲三高士。後唐明宗天成中召拜左拾遺,不赴。後晉高祖天福四年(939)以諫議大夫召,辭疾不起。乃賜號逍遙先生。新、舊《五代史》有傳。有《擬峯集》20卷,已佚。《全唐詩》存詩17首及聯句詩1首,除寫日常生活外,亦有憂及時事、感嘆民生之作。 ► 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