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車馬川流不息,揚起的灰塵撲面而來,人們都說自己剛從玄都觀裏賞花回來。
玄都觀裏的桃樹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貶離開京城後栽下的。
注釋
元和:唐憲宗年號,公元806~820年。
十年:《全唐詩》作“十一年”,是傳寫之誤。
紫陌:指京城長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間小路,這裏借用爲道路之意。
紅塵:塵埃,人馬往來揚起的塵土。
拂面:迎面、撲面。
玄都觀:道教廟宇名,在長安城南崇業坊(今西安市南門外)。
桃千樹:極言桃樹之多。
劉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別”。
序
這首詩通過人們在玄都觀看花的事,含蓄地諷刺了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寫人們去玄都觀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歡馬叫、川流不息的熱鬧場面,看花回來的人們“無人不道”花的豔麗,呈現出心滿意足的神態;第三、四句表面上寫玄都觀裏如此衆多豔麗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還根本沒有,離別長安十年後新栽的桃樹長大開花了,實則是諷刺當時權貴的。此篇詩語譏忿,觸怒當權者,作者因此又遭貶逐。
賞析
劉禹錫此詩在《全唐詩》題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此詩通過人們在長安一座道士廟──玄都觀中看花這樣一件生活瑣事,諷刺了當時的朝廷新貴。由於這首詩刺痛了當權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爲遠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環境卻無改善。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裏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從表面上看,前兩句是寫看花的盛況,人物衆多,來往繁忙,而爲了要突出這些現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着筆。一路上草木蔥蘢,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闐、川流不息的盛況。寫看花,又不寫去而只寫回,並以“無人不道”四字來形容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態,則桃花之繁榮美好,不用直接贊以一詞了。
它不寫花本身之動人,而只寫看花的人爲花所動,真是又巧妙又簡練。後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觀裏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衆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沒有。去國十年,後栽的桃樹都長大了,並且開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詩骨子裏面的,即其所寄託的意思來看,則千樹桃花,也就是十年以來由於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們爲了富貴利祿,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着熱鬧去看桃花一樣。
結句指出: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貴們,也不過是自己被排擠出外以後被提拔起來的罷了。他這種輕蔑和諷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敵感到非常難受。所以此詩一出,作者及其戰友們便立即受到打擊報復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紫陌:指京城長安的道路。(陌:mò) 紅塵:指敭起的塵土。 玄都觀:道教廟宇名,在長安城南崇業坊(今西安市南門外)。 劉郎:作者自指。
繙譯
長安道上行人車馬川流不息,敭起的灰塵撲麪而來,人們都說剛從玄都觀裡看完花廻來。玄都觀裡的上千棵桃樹,都是我離開長安後栽下的。
賞析
這首詩表麪上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實則是劉禹錫借題發揮,用桃花來諷刺儅時的權貴。詩的前兩句描寫了人們看花歸來的情景,烘托出一種熱閙的氛圍。後兩句則通過寫桃樹是在自己離開長安後栽下的,暗示了新貴們的得勢是在自己被貶之後,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不屑和諷刺。整首詩含蓄委婉,卻又充滿了力量,展現了劉禹錫不屈的精神和犀利的諷刺才能。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